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扶贫工作体系不健全、扶贫资金不足、产业化扶贫效果不佳、扶贫模式固化等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扶贫效果。因此,要通过普惠性扶贫、多元化扶贫、专项扶贫、定点扶贫和造血式扶贫,让农村金融扶贫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许多农村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有所创新,发展了新的方式助力扶贫。但是在农业产业化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推动力不足、融资体系不健全、"互联网+农户"的应用不广泛、地域特色发挥不明显等问题。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扶贫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宽贫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政府应优化产业扶贫资金配置、强化科技服务职能、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脱贫攻坚战的主题思想,而农业产业化是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文章用全新的视域,侧重于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精准扶贫伟大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作用、途径与模式,而且文章将结合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优势及未来发展潜力来研究精准扶贫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民族贫困地区扶贫问题对实施生态扶贫与传统农业产业化扶贫进行了比较,认为民族贫困地区因其资源秉赋,在实施生态扶贫与传统农业产业产业化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区分赤贫与贫困边缘人口分别实施,分阶段各有侧重才能有效揭制返贫问题,实现脱贫奔小康。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扶贫手段,它直接反应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以及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相互统一,通过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让龙头企业和农村居民进行持续稳定的合作,同时进一步确保农业效益回归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群众身上,最终发挥出扶贫减贫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动力,同时对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立足民族贫困地区扶贫问题对实施生态扶贫与传统农业产业化扶贫进行了比较,认为民族贫困地区因其资源秉赋,在实施生态扶贫与传统农业产业产业化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区分赤贫与贫困边缘人口分别实施,分阶段各有侧重才能有效揭制返贫问题,实现脱贫奔小康。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扶贫减贫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扶贫手段,它直接反应出了强制性制度变迁以及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相互统一,通过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让龙头企业和农村居民进行持续稳定的合作,同时进一步确保农业效益回归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群众身上,最终发挥出扶贫减贫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动力,同时对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依靠发展产业来支撑,要把扶贫开发和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支持贫困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形成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为带动的产业化扶贫格局。云南省扶贫龙头企业规模普偏小,加工增值水平低,由于农业产业化投入严重不足,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增长。同时,农业企业的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日趋增加,但现有的资金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企业建立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是企业获得资金的关键,也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是破解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是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最为关键的两种扶贫方式,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是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陕南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陕南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融合机制存在着动力机制不协调、激励机制不完善、联动机制不顺畅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着眼于陕南扶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陕南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融合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两大扶贫方式的正向融合效应。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田东县将产业扶贫作为一场硬仗来打赢打好,因地制宜、精准规划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集中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给予扶持,逐步形成"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大格局。  相似文献   

11.
挖掘脱贫致富的潜力,推动江苏省精准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金融支持是关键。扶贫小额贷款作为江苏省金融扶贫的主要方式,目前还存在着精准度不高、覆盖面较窄、发放程序繁琐、扶贫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在透彻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充分发挥金融产品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效应,推动江苏省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着对象不准、情况不明、扶贫资金指向不准、贫困地区对国家扶贫资金依赖性大等问题。"大水漫灌""扶农不扶贫"等现象也逐渐凸显,并造成了扶贫资金流失、扶贫开发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精准扶贫"的提出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将以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对精准扶贫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措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习总书记所规划的"2020年现有贫困标准下消除农村贫困"重要政策。随着1986年以来我国开始多次大量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但还是存在着贫困人口分散和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也存在着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主体的管理不善、挪用滥用、使用效率不高、扶贫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现象。政府审计作为财政扶贫资金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而审计更加关注资金管理使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等方面,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完整和具有可行性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体系成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产业扶贫到目前为止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扶贫政策不精准且操作性较低,产业扶贫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电子商务、财税金融和社会保险等扶贫政策,建立完善的特色产业扶贫绩效考核机制推动产业扶贫精准深入发展。并通过招商引进先进企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等多个方式发展创新全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以期能为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具体落实及实现新阶段精准脱贫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我国提供公共社会福利的重要工程,但目前在扶贫的过程中面临着责任不清、制度保障、识别不精等困境。文章将从多方面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为帮助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走出困境提供可行化建议,最大限度地实现精准扶贫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农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造血式、内生性扶贫模式。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旅游扶贫发展仍面临着旅游与扶贫联动性差、精准扶贫帮扶不到位、精准扶贫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文章提出多元驱动,筑牢旅游扶贫基础;精准定位,确立旅游扶贫模式;完善机制,规范旅游扶贫发展,旨在为农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通过对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经过实践探索积累了政策引导、组织带领、本地企业带动、运用本地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等脱贫致富的经验,但也面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稳定持续地发展;产业扶贫项目难以精准到户;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助力产业扶贫;企业与贫困户未形成良性的利益联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从科学精准地选择产业扶贫项目;整体规划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路径;壮大集体经济助推产业扶贫;建立和完善扶贫产业风险防范体制等方面提出优化举措。  相似文献   

18.
鄂州市属于国家贫困地区,其中沙窝、华容、东沟被评定为革命老区乡镇。近几年来市扶贫办以产业化扶贫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向省扶贫办申请信贷资金支持。但大多项目都没有得到省扶贫办的批准,申请批准到的信贷扶贫指标没有得到银行的认可投放,我市信贷扶贫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况。笔者认为,推进鄂州市信贷扶贫工作应从以下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现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体系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从扶贫成效、资金管理及使用等四个方面评价各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但是由于减贫因素的复杂性、扶贫资金使用项目的多样性,当前评价方法存在缺乏针对性、部分考评数据采集方法不科学、数据填报不及时、个别指标标准设置太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包括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改善考核指标,进行能力培训,分区考核,建立工作平台和专家库等.  相似文献   

20.
自我国旅游扶贫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参与主体不明确,要素框架不合理,支持机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长效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为旅游扶贫工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本文开创性地界定了旅游扶贫长效机制,以系统分析为着力点,从目标系统、动力系统、决策系统、保障系统、执行系统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努力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系统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