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11年的入境旅游人数为基础,运用标准差(VOC)、变异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等5个指标对广西14个城市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进行分析;在此之后,利用位序规模理论对广西14个城市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广西城市入境旅游总体发展极不平衡;(2)入境旅游城市首位度首位分布特征明显,分布过于集中,结构不均衡;(3)广西14个城市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广西入境旅游位序规模仍呈现是首位型分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安徽16个地市为研究单元,对安徽旅游空间规模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波动较大,相对差异相对稳定,旅游规模首位度较小,分散分布明显;安徽省城市旅游位序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理论,高位序规模城市和低位序规模城市分布相对集中,位序规模比较稳定,中位序城市位序规模变化较大,呈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5,(18)
本文以分形理论与位序—规模法则为基础,探求毕节市区域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和规模分形特征。通过分析得到毕节市旅游中心地规模的发展趋势由以前的低位均衡进入到分化扩散的阶段,最终将达到稳定的均衡阶段。 相似文献
4.
伴随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收敛,以“南快北慢”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南北经济分化现象正逐步凸显。基于南方城市更多表现为“百花齐放”,北方地区表现为“一枝独秀”的特征事实,本文尝试从南北城市规模分布差异这一视角探讨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背后的成因。本文利用南北城市配对思想构造南北比值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南北不同的城市发展逻辑,导致南北城市规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百花齐放”的南方城市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一枝独秀”的北方城市发展战略带来的虹吸效应降低了北方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由此造成南北经济的分化。地区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对理解南北经济分化这一“新情况”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内部发展的平衡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地区内部形成基于市场的资源集聚,才能带来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实现高质量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关于城市最佳规模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并利用中国1990-2006年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 相似文献
6.
7.
8.
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大城市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规模效应。针对我国城市集聚程度较低、规模效益较差的现实,应当调整我国现行的城市规模政策,走以集中型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9.
世界城市经济规模的演进,经历了若干历史阶段。时至近代伴随着人类科技革命的进程,世界城市经济规模迅速膨胀,既带动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及演化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长三角城市体系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及二倍数规律的实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上海首位城市特征突出。原因探析发现,长三角城市体系演化受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的双重影响。结论对于政府引导区域城市体系合理布局、实现优化演进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卡里诺模型和1990-2001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分析全国222个城市的城市聚集经济以及城市规模效率,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化经济程度差异.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城市规模效率不一样,尤其是传统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化经济并不明显,而新兴工业城市的城市化经济较明显.本文还发现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并不明显,而大中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明显.并且,东部地区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中部地区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西部地区特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4,(29)
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整体快速发展,区域内各个城市也都发展迅速,一直以来京津冀地区都处于以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城市结构中。本文利用各城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验证美国哈佛大学G.K.Zipf于1935年提出的齐夫法则在京津冀地区城市规模分布上的适用性。由此得出结论,中小城市发展的速度要快于大型城市,但北京这一大型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这一结论并不十分明显,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该区域将仍是以北京为核心的单中心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13.
14.
辽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序列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旅游业发展的地区不均衡现象也日益明显.本文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首先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方法分析了1996-2007年辽宁省级区域内各城市旅游规模的发展差异变化;其次借用位序-规模序理论研究了该省的旅游规模序列分布规律,最后分析了影响辽宁省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俊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46-52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的框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假设城市规模扩大产生集聚效应并反映为拥挤效应的降低,将拥挤效应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生产函数,分析经济稳态的演化路径,得出最优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拥挤程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分析扰动稳态的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据此给出了一个估算最优城市规模的简单模型的结论。研究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可变的,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城市化进程应该适度有序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 本世纪50年代末经济学家索洛提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只能解释12.5%左右的产出,另外87.5%产出被归为一个外生的技术发展概念。 应该指出,这个概念一开始就被认为包括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也就是包括各种软、硬件技术。从市场角度而言,技术可视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商品;从生产过程而言,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对商品制造和流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史实充分论证了技术对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巨大作用。从理论发展来说,规模经济理论和系统经济理论在研究经济增长时都把技术作为最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