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清明 《商》2014,(24):117-117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激烈讨论。本文对比IASB和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质疑,但争论的结果表明,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目前存在诸多弊端,但仍具备存在的合理性。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和欧盟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在这方面对我国的启示是: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同时,应及时采取有效对策,着重关注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趋势及有关会计规定和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在完善会计准则时要考虑国情和经济环境等因素。特别要选择合理的会计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计量更加合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高佳敏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99-200
公允价值会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饱受指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采取了允许金融机构不必按当前市价确认金融资产价值,重新分类金融资产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等措施力图缓解金融危机。在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导的现代会计目标下,公允价值会计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有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中仍有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基础。但面对金融危机中非公允的市场报价,有必要建立起适应非活跃,非理性市场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试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市场停滞期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教育指南》(IASB Expert AdvisoryPanel),并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修订发布的《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讨论在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情况下衡量和披露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4.
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是有影响的,但它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存在困难.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仍是目前最理想的计价模式.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5.
乔江丽  沈英 《商》2012,(5):40-41
公允价值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会计计量属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使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加快了完善国际会计准则的步伐,于2011年5月12日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最新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参考,并为我国更好的运用公允价值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孙金金 《商业会计》2013,(15):32-34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备受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能更好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状况,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IASB在2011年5月发布了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IFRS13,进一步完善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而伴随公允价值会计发展起来的公允价值审计一直都是审计的难点,在现时低迷、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更是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审计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对公允价值审计进行了简单小结。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而本文主要从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背景展开,进而讨论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提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双重属性的计量模式,最后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提出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金融危机至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未使金融危机恶化,相反还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经济的决策。公允价值可根据不同对象和市场环境,采用现行市价法、重置成本法、现值法等计价方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我国应结合公允价值的优劣势,完善市场条件,加强理论研究和监督管理,提升会计执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改进估值技术,积极寻找适合中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9.
自公允价值再次引入我国会计准则以来,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如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已经对其敲响了警钟,而2015年商誉计量的大幅减值更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推到风口浪尖,它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从而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一时成为会计界和金融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文章试图通过整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研讨公允价值会计诱发的顺周期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同时对其中的不良影响提出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臧丽 《消费导刊》2014,(9):84-84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会计计量模式的构成和公允价值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美国的次级贷款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及金融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在关注如何复兴经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关注,同时,公允价值一直是我国会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优势、发展等发面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呈现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从金融危机谈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编报的财务报表大为不满.本文从会计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确实起到了放大作用,由此也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自身的缺陷。作为市场经济环境还不成熟的国家,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引进更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全方位提升会计环境,建立和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入手,剖析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作用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而提出要在认清公允价值应用前景和局限性的前提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而不是摒弃它。  相似文献   

15.
周亚云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213-21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引起了强烈争议。那么何种会计计量模式才是科学合理的呢?从两大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变迁出发,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左昕 《商》2012,(9):94+131
公允价值是现代会计重要计量属性之一,在国内外会计准则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探究国内外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分析FASB与I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趋同,并结合我国实际,为我国进一步应用公允价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开始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引入,是此次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严峻挑战,同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从公允价值的理论问题八手,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内涵以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通过分析,对公允价值属性特征做了归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计量的应用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客观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优劣和其实践中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对中国推广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2006年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回归我国会计计量体系,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逐步显现,其兼顾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特征,使得财务报表能够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2014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颁布,对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操作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让企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体现。文章主要从对公允价值的认识、具体条款的运用以及配套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做出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对公允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会计做出了区分,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指某一项目是按这种计量属性来计量,但并不要求其必须在表内正式确认,可以只在表外披露,而公允价值会计则是指某些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并在会计中进行确认,成为财务报表表内项目。最后,通过回顾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应该仍然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补充提供公允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