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WTO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尚不完善和发达的中国保险业面临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介绍了WTO有关保险市场的规定与内容,分析了入世五年来WTO对中国保险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保险业未来应对WTO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我国保险业是金融业中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开放步伐最快的行业。2004年12月11日保险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除了外资在寿险公司持股不得超过50%、不得经营法定限制保险业务外,保险业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回顾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对于做好下一步的对外开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历程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2年,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准备阶段。我国开始允许一些外国保险公司设立代表处。代表处在促进中国保险业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  相似文献   

3.
随着加入WTO的过渡期的结束,外资保险公司纷纷进驻我国保险市场,保险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保险代理人频繁跳槽,滋生了大量的孤儿保单,其规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尽快解决孤儿保单问题,关系到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金融业进入完全后WTO时代,保险业进入竞争更趋激烈的时代.回顾我国加入WTO五年来,我国保险业在业务发展、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以及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存在诚信缺失、人才匮乏、营销体制以及监管方面的问题,立足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找到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加强诚信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改革营销体制及完善保险监管体制,是保持我国保险业持久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根据入世的承诺条件,保险市场成为对外开放最为彻底的领域之一.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五年的过渡期结束,保险业从此以后面临全面开放.然而,在市场主体日益增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的保险监管还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未与国际接轨.这必将为我国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带来障碍.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11日后即中国保险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经营除团险外几乎再也没有地域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外资的快速涌入将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对中资保险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发起强烈地挑战.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尽快的作大作强,将是每一个中资保险公司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外企业文化》2005,(1M):10-11
世纪在交替,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变化、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繁荣发展的中国保险业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希冀和机遇的时代,现在是中国保险业昂首阔步向前的时候了,现在是中国保险业开始圆梦的时候了,现在的中国保险业要展翅腾飞.与伟大祖国在新世纪的兴盛强大同行。  相似文献   

8.
《中外企业文化》2009,(12):18-29
2009年,是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第60个年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其《2009年中国保险业面临增长压力》一文中提出了“逢九必变”理论。他说,回顾新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逢九必变”几乎成为一种偶然或巧合。1949年新中国保险业启航,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心脏的金融市场,主要由银行借贷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三个子市场构成。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较色越来越重要。发展保险市场不仅是保险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金融市场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中国保险业目前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中国国内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强,面对强势的国际保险集团在我国保险市场上激烈竞争。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以在竞争中取胜。本文分析了中国保险业目前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际保险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保险行业应对国际保险业竞争的一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纯  袁树民 《企业经济》2008,(3):115-117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保险业将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传统的以市场行为合规性为核心的严格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偿付能力的监管则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美国、加拿大是保险业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研究和借鉴美国、加拿大保险业发展中的可取之处,有利于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对加速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和中国保险业监管模式的改革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