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长期实施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策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何为"藏粮于地"?实施"藏粮于地"有何益?实施"藏粮于地"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实施"藏粮于地"?对此,文章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粮食库存丰富,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近年国际粮食价格低廉,这些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创造了条件。然而,实施"藏粮于地"并非易事,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耕地面积有可能再次大幅减少,耕地质量堪忧;水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自然灾害突出;规模化生产经营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弱;国内粮食生产大萎缩和世界粮食价格危机有可能再现,冲击"藏粮于地"行动计划。实施"藏粮于地",关键在"地",核心在"藏"。数量充足和高质量的耕地是基础,同时,还必须有完好的"养地"与"用地"机制。因此,应强化"护地"、"建地"、"养地"与"用地",即走护、建、养、用"四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2.
《粮油市场报》9月11日刊登的一条消息称:据浙江温州的粮食部门反映,温州市今年收获早稻2亿公斤,国有粮食部门只收购6000万公斤,其他粮源分别被粮食加工企业、个体粮贩、农民等“瓜分”。以往的“藏粮于库”成了“藏粮于市”。笔者对打破过去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集中统一收购的格局,变“藏粮于库”为“藏粮于市”表示赞同。藏粮于市的好处:一是由于粮食收购渠道拓宽,农民出售粮食有选择的余地,谁的价格高就卖给谁,这有利于增加粮农收入,调动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二是随着粮食收购市场的逐步放开,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内…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指出,要研究和完善粮食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笔者学习这番话后颇感意义深远,特就这方面问题进行阐述与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耕地取得粮食生产快速增长我国属人多地少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人口是5.4167亿,  相似文献   

4.
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下简称"两藏")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四大战略之一,也是依据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库存高企的实际情况,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粮食产需平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此形势下,深入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和国家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其中"藏粮于技"必须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提高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贡献率。同时,必须前瞻性地加速数字农业建设、精准农业实践和智慧农业探索,奠定我国粮食生产领域生态智慧农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历史生动地告诉我们“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充裕,但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统筹相关法律适用,强化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藏粮于技是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藏粮于技的核心是科技,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的粮食发展道路。我国粮食生产在育种技术、耕作栽培技术、收储加工技术等方面均存在短板,要通过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业技术,完善科研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让藏粮于技落到实处,同时要从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等各方面加强藏粮于技的政策保障,为藏粮于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我国藏粮于地绩效评价体系,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的成效。方法 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分析框架,从数量、质量、技术、安全、结构和环境等方面构建藏粮于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 (1)“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绩效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分区域看,黑龙江、山东、河南等主产区藏粮于地绩效较高,但生态效益有待提升;多数地区属于经济—生态效益潜力型和中增长型,未达到库兹涅兹曲线顶点。(3)各地区藏粮于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耦合协调度不高。结论 “十三五”时期我国藏粮于地成效显著,粮食主产区在稳定藏粮于地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提高生态效益;“十四五”时期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要考虑区域差异,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度重视粮食科技人才的培养。粮食类专业是南京财经大学的特色,以"藏粮于技"为核心培养高级粮食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南京财经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文章从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需求出发,构建以"藏粮于技"为核心的粮食科技人才培养模型,并从潜力挖掘、潜力提升,技能打磨,实地实习等方面加强粮食科技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战略措施。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藏粮于地”是“藏粮于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部分,藏粮于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针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工业用地造成的减产。而藏粮于综合生产能力比藏粮于库的办法要更积极、更长远、更主动,它是建立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4—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涉及的“粮食安全”相关内容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内容包含3个方面(耕地资源、技术体系、藏粮能力),6个范畴(耕地、人才、技术、资金、流通、储存),涵盖18个主题和58个现象,各概念和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证,是“藏粮于地”之“地”;人才、资金和技术是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举措,是“藏粮于技”之“技”;流通和储存是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内容,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之“藏”,三者共同构筑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结构体系。进而提出提升耕地质量与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构建节粮减损长效机制等举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析与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何保障未来粮食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国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两藏战略)是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与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的现实途径。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不稳定、国内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背景下,亟需深入实施两藏战略研究。方法 文章围绕“形势研判—内涵延展—理论架构—要素解析—评估决策”的研究路径对新时期的两藏战略实施目标、定位、方向、任务等关键内容进行阐述,试图面向全球变化视野在系统层面剖析两藏战略现实问题。结果 两藏战略涵盖主体行为、粮食系统、耕地资源、技术体系4个核心内容,是一项具有多层级、多要素、多主体特征的“社会—资源—管理”系统优化工程。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通过构建理论粮食安全空间提出以强调跨学科理论与技术融合为核心的系统评估方法,为国家尺度粮食安全评估提供思路。结论 未来应以农业生产适宜性、粮食安全紧迫性、农业供需关联性作为耕地弹性利用的原则,在保障口粮自给、提升农业质量的需求前提下,实现农业系统永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核心提示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性工作,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旨在“藏粮于地”。本文从保空间、提产能、可持续三方面提出了实施“藏粮于地”的策略,探讨了如何更好地落实耕地保护,助推《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民间粮食储备(藏粮于民)一般不在粮食库存统计之列,而高质量的藏粮于民不仅对各级政府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质量大有裨益,更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体系。通过对百年变局视角下藏粮于民重要性的阐述,分析了当前藏粮于民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高质量实施藏粮于民路径,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5.
维护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对于13亿的人口大国来讲至关重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粮食增产,实现“藏粮于田”,这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基础;而提高粮食的经营效益,通过“获利于市”,让农民增收,让种粮产生收益,才能为“藏粮于田”解除后顾之忧。加强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实现“藏粮于田”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土地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保护好土地尤其是保护好现有的耕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科学、合理,确保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二是通过土壤改良,增加耕地面积和生产能力储备。三…  相似文献   

16.
农户存粮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期占比约为50%。然而,笔者在豫鲁皖粤等地调研时发现,随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广大农村“藏粮于民”的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可靠的民间粮食储备,即藏粮于民,不但可以作为各级储备的补充,减轻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压力、减少国家财政支出、缓解粮食仓容压力,还可以分散化解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居民对粮食供应的恐慌,做好藏粮于民相当于为粮食安全多加了一层保险,对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质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齐鲁粮食》2003,(9):38-38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呼吁,要高度重视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当年产不足需的情况,保护好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过去的“藏粮于民”、“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藏粮于地战略促进乡村振兴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代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在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解决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研究新时代藏粮于地战略促进乡村振兴的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粮食收购市场放开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过去那种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完全改变了。同时,国家也不再对粮食进行定价。粮食市场逐步开展多元竞争的格局“。多元争市”激活了粮食市场,农民卖粮可选择的买主多了,但风险也随之加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粮农往往难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当前,虽然粮农卖粮的渠道增加了,但还是按照传统方式生产经营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总是显得被动。一些地方粮食市场频频出现阶段性的“追涨杀跌”现象,导致市场的风险经常转嫁到粮农的身上,单个农民难以在销售过程中确保自己的利益。鉴于此,为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