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同时强调,“要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征地拆迁现象,由此产生失地农民。本文基于对皖东乡村的实地调查,提炼出现阶段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实践样态,尝试以农民的视角去重新解读新时期失地农民的安置选择逻辑。笔者尝试从“主体嵌入”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在安置地选择上的关系嵌入、安置方式选择上的制度嵌入和生计选择上的资本嵌入三大维度,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安置补偿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的沟通机制、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利益共享机制,进而促进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机制转型。  相似文献   

4.
论农地征用的经济补偿与失地农民的安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现行农地征用因为存在补偿与安置标准形有实无和行为准则不一等问题,导致对农民侵权,必须改革补偿费分配方案及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  相似文献   

5.
公平理论下的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补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补偿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公平理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补偿问题的不公平性,并从公平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保持横向和纵向安置补偿公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大量的农村土地被用于城镇化建设,甚至一些村庄还出现整体搬迁现象,导致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且城乡就业模式的迥然不同使得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越发凸显,仅仅依靠安置补偿款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他们正面临着"无地、无岗、无保障"的生活窘境。本文首先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而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纳入到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对促进城镇化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被分享,但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不是渐进式的演变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收益也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被普遍共享,其所带来的成本又被一部分特殊的群体所承担,结果却使得这一部分人成为了社会的边缘弱势群体。而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造成的失地农民问题就是一个比较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其再就业困难和生活艰难令人堪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富强,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本文认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用之义,并需要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失地农民的共同努力.在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农民多种政策优惠和资金资助,支持中介机构为失地农民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引导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从而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探讨失地农民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双重二元经济条件下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的缺陷,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单位农业用地产值和单位建设用地产值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征地补偿标准应综合考虑土地的新用途对产值的边际贡献以及土地利用对当地GDP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失地农民权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缺失严重,源于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包括结构性排斥和功能性排斥两个方面。一方面,户籍制度、社会阶层、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对失地农民进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和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受到功能性排斥。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方面入手,努力消除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寻求就业时面对着社会关系网排斥、制度排斥、经济排斥等,社会排斥既影响和限制农民权益,也有损社会公正,进而危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反对社会排斥是消除歧视、消除贫困、消除偏见和各种障碍,进而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安全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的数量会不断提高,他们面对的社会排斥问题会更加突出和严峻。降低社会排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伍红菊  朱苹 《山西农经》2024,(2):116-118+125
城镇化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注重发展质量的新型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由此产生失地农民是不可避免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失地农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涛  施国庆 《农业经济》2006,(10):44-4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建设用地为主的资源需求急居剧扩张。为保证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收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和养老的根本——土地,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权益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制约失地农民保障权益的内外部因素,最后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努力消除失地农民面临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5.
卢颖 《农业经济》2006,(6):56-5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面临失去土地的现实。据报道。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人,专家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大致又有250-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到2030年,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3万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辽宁省为例。据统计到2004年,无地、无业农民也达141.4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1%。  相似文献   

16.
在大规模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由此引发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生计保障。破解这一难题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在对辽宁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辽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流失的原因,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失地农民生计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收补偿中的留地安置方式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失地农民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然而,广东省在实施留地安置政策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实难、政策执行随意性大、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而且,在现有政策安排下,失地农民的权益容易受到损害,集中表现在留用地所有权获取难以保障、失地农民的留用地使用权权利主体地位虚置、留用地留地比例少、留用地产权安排与失地农民意愿不一致、留用地处分权不完整五大方面。政策含义的要点包括: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尊重失地农民主体意愿的基础上,保障留用地所有权的获取;因地制宜明晰留用地产权主体;放开对留用地指标处分权的限制;确定合理的留地比例;灵活安排留用地产权性质;维护失地农民的留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权。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通过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案例,透视开发区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发现开发区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方面的问题,找出解决开发区失地农民问题的方向。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泰安开发区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新房抵旧屋的房屋拆迁补偿方式深受农民欢迎。(2)土地征收使当地农民就业率小幅下降,但农民就业结构明显改善。(3)开发区失地农民当前的生存状况良好,但缺乏长期的生存保障机制。研究结论:防止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恶化,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在于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9.
陈敏 《农业经济》2006,(9):46-47
根据中央确立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福建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工业发展用地与农民失地后生产生活保障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探索出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和发展好失地农民根本利益的“金包银”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征地补偿制度问题及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农业经济》2007,(6):31-3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由于目前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失地农民的权益严重流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就征地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