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运用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对江苏省13个地市(2000-2009年)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国内旅游规模相对差异先上升后下降,而入境旅游规模相对差异则逐渐下降。为探究产生上述差异的背后机制,运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的位序规模分布,发现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呈现集中型分布与首位型分布,尚未进入分散均衡型,集中化现象仍然明显;入境旅游规模呈现首位型分布,入境旅游规模差距也正在逐渐缩小,入境旅游位序规模变化表现出由首位型向集中型、甚至分散均衡型方向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标准差(VOC)、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和位序规模理论对浙江省11地市1999—2008年国内与入境旅游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旅游绝对差异快速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进入集中型分布阶段,向着分散均衡型方向演变,规模指标集聚程度不断降低,竞争态势激烈;入境旅游绝对差异较国内旅游大,呈首位型发展,分散均衡程度低,局部地区高度垄断现象还存在。研究认为:旅游规模差异及其分布是区域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区域旅游规模差异与分布的"三架马车";入境旅游较国内旅游受政治、政策、经济因素的影响大而反映敏感。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采用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2003—2008年)的专利申请授权和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创新变量对创新活动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变差系数、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系数,发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在两个专利变量上的相对差异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首位度指标则显示创新第二高城市距离创新最高城市——上海的差距在逐年减小;然后基于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动规模的发展趋势,发现其模式呈分散均衡型分布。最后,归纳出促使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缩小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差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河南18个地市2000—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对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规模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0年,河南城市入境旅游差异化明显,首位度呈现交替性变化,入境旅游差异化逐渐降低。②通过对数据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发现,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城市主要在郑州与洛阳之间交替分布。③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呈现四种形态: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快速进步型、减速衰退型。并从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交通区位、政治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原因,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位序钟方法,在城市群和不同规模城市尺度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的时空动态特征,并探讨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成渝城市群的城市位序波动较大,平均每个城市的位序变动了20位。其中,特大城市位序稳定,中等城市位序上升,大、小城市位序下降,其年均城市位序变化量分别为0、-14.9、1.8和3.8位/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和区位特征共同影响城市位序动态。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仍然显著,而"涓滴"效应不明显。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城市人口和GDP的比值由1990年的7.6和5.4,扩大到2015年的8.7和9.4。2000年以来鼓励中小城市发展的政策促进中等城市的位序上升。但受自然区位和基础设施等影响,小城市位序整体下降。未来,应着重培育绵阳和南充等大城市,向上承接特大城市的扩散转移,向下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的23个县级以上的城市人口、用地和经济规模的结构分布进行研究.通过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发现,福建城市规模并不服从首位度分布,城市人口、用地及经济规模并不完全符合位序-规模的理想分布状态.城市体系分布主要呈现两个特点:福建城市规模体系以双中心城市为核心,小城市数量众多且发育不够;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闽东南沿海城市与闽西北山区城市规模差距大.最后提出了福建城市发展应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扩大人口规模,以都市圈为主要形态带动整个省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重心是衡量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性和差异性特征情况.本文采用重心模型,利用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近12年的四项旅游经济数据指标,探究分析了该区域旅游重心演变的路径特征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规模差异的相关指标和城市地理学中的首位分布理论,研究1997—2008年间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入境和国内旅游规模差异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①西部地区12省市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且其不平衡格局相对稳定;②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分布特征不明显,国内旅游规模首位分布特征显著;③四川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最好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陕西省旅游强省地位式微,重庆市的旅游地位与其直辖市的城市地位不相匹配。最后提出三点启示,对制定"西部大旅游圈"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2000年与201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其中包括“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和城市规模等级分布,并将这二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纵向比较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72000年与201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其中包括“位序一规模”分布、首位分布和城市规模等级分布,并将这二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纵向比较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湖南省是我国温泉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重要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从温泉资源和温泉旅游流两个方面阐述了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湖南省温泉旅游系统的现状,提出了采用点轴式的空间布局模式,最终形成湖南省的"一心两点、五轴三区"的温泉旅游空间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2.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23,自引:8,他引:223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也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观光农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而发展的,它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健身、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趣等提供了新的空间场所.目前观光农业按其功能可分为观光、品尝、购物、务农、娱乐、休闲、疗养、度假等多种类型.观光农业多集中在大城市郊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区.北京市是特大城市,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好,类型多,效益高,是全国观光农业较发达的地区.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充分考虑资源、区位、市场等条件.尽量与旅游业相结合、与农村建设相结合.农业景观学是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创建、改善和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农业自然景观和农村人文景观,是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现代旅游资源新概念分析了天津旅游资源特点,根据旅游形象市场感应的问卷调查结果,着重探讨了旅游发展的问题,指出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尤其是作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城市环境较差是制约天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江地区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地区之一,文章主要对其区域内南北差异形成、变化的过程和县域间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0—20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首先对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级别结构演变概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首位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对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展开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城市规模成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呈阶段性、层级递进式演变;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城市,各城市首位指数较低且不断下降;1996—2008年,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分布总体趋于合理;1990—2005年,经济基尼系数与人口基尼系数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仍有较大的人口发展空间;区域城市规模成长表现出空间极化、轴线指向、群带集聚、区域差异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旅游节庆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专家咨询调查资料,在分析湖北省旅游节庆发展现状和开发条件的基础上,从主题定位、形象设计、内容组织、表现手法、时空安排以及类型多样化和时空连续化几个方面,重点阐述建设标志性旅游节庆和旅游节庆系统构建的思想。为使旅游节庆能顺利进行,提出了建设保障体系的四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4A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高级别旅游地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依赖型资源,其研究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我国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分析,发现其与区域经济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有明显的空间耦合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方法,选取能够代表旅游业发展程度的有关指标,对4A级旅游区(点)和其数量关系研究,得出4A级旅游区(点)的数量与区域旅游产业规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我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但也面临巨大压力。最后对我国4A级景区的发展提出初步建议,认为应通过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积极开拓娱乐旅游、度假旅游等新产品类型,分流游客,逐步改变我国旅游产业的高级别资源依赖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