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权改革的突破口是劳动,即人力资本的产权明晰。劳动产权中劳动剩余索取权最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企业剩余即 M部分的积累资料,应该被分割成社会积累资料和个人积累资料。在理论上承认和在量上界定个人积累资料,就是劳动产权中的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实现。怀有偏见的传统理论否定了劳动剩余索取权,引发了国家垄断国有企业剩余。这种现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表明,否定劳动剩余索取权,在经济上是低效率的;而给予适当劳动的剩余索取权,经济效率则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国企改革两种思路的比较与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即产权改革主线论和外部环境改革主线论,本文旨在对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点和各自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以期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形成共识。本文认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产权改革的重要性,但不能把产权改革等同于私有化,我国的产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有层次的,一切有利于提高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统一程度的改革都  相似文献   

3.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或者说是互补的改革思路。林毅夫从制度适应性的分析出发强调目前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是不公平竞争条件下形成的软预算约束,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张维迎博士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强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即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改革的出路在于将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变成债权、非国有资本变成股权,即产权改革。他俩正好代表了两种主流的观点:“竞争论”与“产权论”。那么现阶段国企改革的重心到底在哪呢?本文试着在一个框架内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1  
本文基于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这一企业理论分析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损失和创新效率损失问题。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中存在着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监督和激励机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中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从而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然而,由于创新具有不同于一般生产的特殊属性,已有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并不能实现创新中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因而无法改善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由此,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的理论假说。基于中国省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业行业数据,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估计结果都稳健地支持了该假说。  相似文献   

5.
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它具有状态随机依存的性质。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安排相互对应。从企业所有权理论演进的历史与现实考察,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的趋势必然是沿着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智勇 《技术经济》2004,23(10):17-19
<正>公司治理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层面的问题。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框架。现代企业契约论将企业视为一定契约的联结。那么企业所有权体现为一种契约规定之外的剩余权。具体化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公司治理变现为一个关于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框架。古今中外,基本上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所有权分配应该是一个在不同的股东之间进行的问题。这些股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全都是企业物力资本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7.
论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鲜明 《经济师》2004,(10):26-27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强调“资本雇佣劳动” ,忽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现代企业中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同样享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人力资本产权能否有效界定和充分保护是判断公司治理结构优劣的重要标准。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时 ,必须抛弃传统观念 ,充分认识人力资本的地位与作用 ,充分界定和保护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产权。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的角度,探讨了产权和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这一产业创新模式转换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产权因素来界定产业创新模式转换的边界问题。认为,转换过程中产权因素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产权、企业所有权以及人力资本产权。通过分析,认为基于产权的产业创新模式的转换,是一种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不同产业以至不同国家间的转换。最后提出了基于产权视角的促进产业创新模式转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概念界定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所有权就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指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后的要求权;剩余控制权是指在合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有时也把剩余控制权称为控制权。需要指出的是,剩余控制权不能简称为控制权,因为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控制权是指契约中规定的决策权和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10.
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给现代公司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反映在公司购并中,即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同安排对公司购并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试图分析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完全对称、对控制权具有一定约束激励机制以及对控制权缺乏约束激励机制三种情况下,公司购并的可行条件与区域,目的在于探讨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程度对公司购并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产权理论盛行的同时,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者提出了劳动力产权。劳动力首先应是人权范畴的概念,在奴隶及封建经济制度下,劳动力的权利属性一直没有得到体现,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把劳动力当作产权讨论,这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扭曲的人权与产权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应确立劳动力属于人权范畴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产权制度与国有企业产权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通过对产权问题的理论分析,阐述了产权制度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要求,论证了企业制度应具有的特征,提出了我国有企业产权界定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本的宗旨,是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有效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3.
市场主体的竞争权经历了从自由竞争权到公平竞争权的发展历程。公平竞争权是指市场主体在经济竞争过程中所享有的开展自由、公平竞争的权利,它是竞争自由与竞争公平的统一体,是竞争法的基石范畴,是一项具有社会法性质的权利。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权缺失,为了实现竞争权的成功转型,需要由竞争法明确赋予市场主体以公平竞争权。  相似文献   

14.
高光锐 《经济师》2001,(5):110-111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所有权就是在合同对决策权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方实施剩余控制权的权利 ,和在合同履行之后取得剩余收益的权利。这样定义的所有权概念 ,更能够展示它的丰富内涵 ,更容易分析它的协调和激励作用 ,也更便利于将它融入主流经济学框架。因此 ,它与其他观点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和包容性。由于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产权文献常常只引述所有权的法律定义而不提它的经济学涵义 ,或者 ,只注重它的剩余索取权方面 ,而不提它的剩余控制权方面 ,同时 ,对严重存在着的产权残缺 ,即对一种物品、资产或资源的控制权与收益相分离的现象熟…  相似文献   

15.
权利与诉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水君 《开放时代》2001,1(11):34-41
在现代社会,权利必须依靠法律与诉讼才能获得最有力保障。权利必须法律化和诉讼化。相对于立法而言,诉讼不仅更加有助于保障人和公民的权利,而且也有利于社会冲突的解决和国家的民主与法治进程。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要重视宪法的诉讼化、司法权的统一与独立,增强法律的确然性、可接近性和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兼论知识产权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为其客体即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或无形性,商业秘密权的客体商业秘密也是这样一种无形的知识产品;知识产权的所谓三性即“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以“三性”为标准将商业秘密权排除在知识产权之外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商业秘密非公开性和难以定的特点表明需要更精密的法律技术来界定商业秘密权,而不是否认其知识产权属性的理由;知识产权体系内的每一项子权利都各具特殊性,而非仅限于商业秘密权;从知识产权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知识产权应当是而且实际上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商业秘密权正是这一开放的体系中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17.
对所有权、财产权和产权三个概念进行全新的辨析,同时,还讨论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及其互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吴振球  尹德洪 《经济问题》2007,339(11):4-6,57
通过私有产权的起源、产权制度演进动力的比较,分析了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认为在当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来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9.
论水权交易     
付玉萍 《经济师》2009,(9):66-67
水权交易制度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水权交易制度刚刚起步,相关立法尚未到位。文章在分析探讨水权交易基本理论、我国水权交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水权交易立法进程、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完善政府服务和管制的几点建议。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权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转轨期我国劳动力产权残缺与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劳动力产权,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