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前,欧盟内部没有成员国之间的跨国金融救助机制,欧洲中央银行也不对欧元区内的金融机构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因此,欧洲债务危机救助经历了从最初的临时性单项救助计划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再到欧洲稳定机制的复杂过程.欧洲稳定机制与以往临时性的救助机制和工具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将成为今后欧元区危机救助的主要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盟财政一体化建设.但是,再好的危机救助机制也只能换取时间,不能替代任何具体的改革政策,欧元区危机国必须实行改革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降低债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盟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欧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原有的监管框架基础上加强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力度,修订了各项金融监管法规,并进一步推动了欧盟金融监管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加强监管合作,凸显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3.
欧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放松对银行的管制、强化银行业竞争、鼓励银行并购和开展综合经营等政策推进银行一体化。在此期间,银行业出现了高风险业务增加、系统性风险增大、风险扩散加快等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盟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步伐,旨在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而欧债危机的爆发,促使欧盟创立银行单一监管机制,以强化欧洲中央银行监管权限,明确欧洲中央银行和成员国监管部门的权责。欧盟银行单一监管机制虽然已经创建,但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还有若干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主权问题与银行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果,充分暴露了欧盟和欧元区政治制度的缺陷,以及行政决策能力的缺陷。在欧盟层面上化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需要三个条件:(1)在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致。(2)在欧元区建立统一的银行监管框架。(3)进一步推动欧盟和欧元区改革,为财政政策一体化和银行监管一体化提供政治支持。  相似文献   

6.
鼎金研究 《理财》2013,(2):84-87
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的建成,将为欧洲稳定机制(ESM)直接为成员国银行注资铺平道路。创建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是整合欧元区金融业的第一步,新监管体系旨在打破欧元区银行业危机与政府主权债务危机间的恶性循环,解决欧元区危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孟艳 《中国财政》2012,(16):73-74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持续了两年多,为化解这场危机,维护欧元区的整体稳定,欧元区国家、欧盟、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推出了一系列危机救助和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冲击,并形成了欧元区危机管理的创新性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翔实的数据比较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包括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金融运行格局的变化,探讨欧盟推动建立单一监管机制的原因及前景。文章指出2008年以前,欧洲的金融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银行业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断融合。金融危机爆发后,监管制度缺位的问题暴露出来,欧洲银行业面临巨大的信心危机,金融一体化进程停滞,货币政策传导遇阻。欧盟反思危机教训,推动建立单一监管机制,重塑银行业信心,重启一体化进程,但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正>国际金融危机后,英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系统性风险防范和化解为主线,围绕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推动银行业结构性改革和建立有效的处置机制等内容,不断强化金融稳定的体制框架。  相似文献   

10.
巴塞尔Ⅲ作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不但改进了传统金融监管理论只专注于单个金融机构风险而忽视了系统性风险的不足,而且在监管框架设计上,既注重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又注重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本文从阐释推动这次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基础出发,深入剖析了巴塞尔Ⅲ在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上改进的原因与具体进展,最后探讨了巴塞尔Ⅲ可能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银行业联盟的建立,堪比欧元创设,是一项影响更为深远的改革这场危机已确切表明,诸如欧元区这样一个高度关联、一体化的区域(且是一个真实的经济与货币联盟),势必需要一个更强健的制度框架。而增强此框架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是以单一监管机制下的银行联盟,此为第一支柱。银行业联盟的关键组成要素银行业联盟旨在构建一体化的金融框架,以维护金融稳定并使银行倒闭成本的降到最低。此单一监管机制的银行业联盟,是由四个互补的组成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欧洲监管框架的建立,是银行联盟的第一支柱。正如其言,  相似文献   

12.
李东卫 《金融会计》2010,(10):34-38
后危机时代,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突出中央银行地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加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我国应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3.
陈立 《新疆金融》2010,(7):63-70
<正>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美国、英国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一定形式的监管协调机制,但危机暴露出各类监管协调机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危机后,二十国集团(G20)以及美国、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金融监管改革倡议和方案,强化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改革的核心目标,而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曙平  陈立芳 《海南金融》2021,(11):48-55,8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均在已有的微观审慎监管体制基础上研究和加强了宏观审慎逆周期管理,对本国金融监管体系和框架进行改革和重构.本文通过研究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持续完善金融立法强化监管机制,科学设置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加强监管措施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补全地方金融监管缺口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金融监管机构在危机中实施的金融监管及危机后采取的宏观审慎监管,使得日本银行业受损较小,且在较短时间内就得以稳定并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6.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金融体系造成重创.在危机推动下,2010年以来,欧盟逐步建立起由欧央行主导,涵盖单一监管机制、单一处置机制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6年3月,欧央行发布首期宏观审慎报告,介绍了新框架下欧央行的宏观审慎职责.本文对欧盟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框架、工具以及分析模型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作简要述评和展望,为构建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欧盟在金融监管一体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事件——莱姆法路西框架的建立和金融危机后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推出为分界点,对监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明确了各阶段的一体化进展情况以及欧盟层面金融监管机构的演变,并对危机后欧盟监管改革的一体化特征进行了归纳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银行经营全球化和监管本地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无法对银行跨境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单一监管机制(SSM)的创立是欧盟迈向统一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一步,目的是在欧盟层面识别和阻止银行风险的传播、扩散。欧洲中央银行(ECB)是SSM的主管机构,负责欧元区重要银行的日常监管及其他银行的间接监管。SSM的创建顺应了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流趋势,对欧元区、欧盟成员国、第三国及国际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欧盟作为我国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和资金来源地,其金融监管改革也必将对我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分析了SSM的产生背景、法律依据、对象银行、监管任务和职权、治理结构、行政处罚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界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加强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以2009年初美联储进行压力测试的美国18家大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波动率和系统性风险予以度量。实证研究表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起,美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从低谷走向高峰,至今虽有所缓释,但仍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因此,金融监管目标框架应该是: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中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健康。  相似文献   

20.
《甘肃金融》2012,(10):6-6
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19日凌晨在欧盟峰会第一天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欧盟领导人同意欧元区单一银行业监管机制将于明年开始实施。范龙佩表示,当晚峰会的进展主要在银行联盟议题上。欧盟首脑们同意在2013年1月1日建成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的法律框架,并且这一机制将在2013年逐步开始实施。范龙佩介绍说,欧洲央行将在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中扮演核心角色,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