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各国分工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向现在的产业内和产品内部转移.全球价值链将某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成不同环节,并将每个创造价值的环节安排给具有相对优势的一组国家的企业从事创造价值活动.每个环节的国家是基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嵌入其中,由于各环节所处的地位不同,最终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对等的.发达国家凭借其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及技术研发的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握着利益分配的话语权,控制着所创价值的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劳动密集加工组装活动获取极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以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为基础,测算中国制造业总体和具体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动态变化,并与发达国家和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横向国际比较.研究表明,用制造业总体的GVC地位指数很难准确反映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行业测算效果更佳;中国制造业正受到发达国家从高端和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从低端的双重挤压,因而应加快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和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5.
6.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加工贸易成为一种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一种重要方式.加工贸易的价值链能够展现价值增值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 加工生产、 运输仓储、 以及销售各个环节.我国的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全球价值链(GVC)作为一种组织和治理力量,已使当今的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首先总结在GVC的影响下,当前国际贸易呈现的6个特征性事实;其次揭示了在中国贸易急剧增长的表象下,隐藏着GVC这样一种组织和治理的力量,并从结构、地区、主体和地位等方面,分析了GVC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最后,指出中国外贸在GVC下面临的挑战及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RCEP是东亚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基于改进的贸易联系强度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21年RCEP制造业贸易网络与各成员国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演变趋势,并对贸易网络演化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RCEP制造业整体贸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国成为贸易网络的中心,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第二,网络中心度和贸易联系强度对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系数与GVC分工地位负相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的聚类系数对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RCEP成员国均能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中受益,但发达国家GVC分工地位提升更显著。第三,技术溢出、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韧性三种中介机制的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GVC分工地位提升。而对于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劳动成本优势消失和环境问题制约,中国制造业滞留于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回顾已有文献,梳理总结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变、全球价值链地位测算、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制约与促进因素、国家与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分工深化促使传统国际贸易格局向全球价值链贸易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贸易协定(RTA)逐步成为国际经贸合作与各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覆盖度”和“执行度”两个层面构建RTA深度指数,并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模式,探讨中国已签署RTA的深度如何影响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后向嵌入。研究发现,RTA深化显著提升了中国在一般贸易模式下的前向价值链嵌入,以及两种贸易模式下的后向嵌入。不同类型条款的深度、价值链嵌入方式、缔约伙伴发展水平及具体行业都会对RTA深度的价值链嵌入效应产生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指出,RTA深化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发展,降低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塑造了开放、高效、稳定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进而推动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度提升。本文结论对中国推进高质量自贸区建设与实现价值链深度参与和地位攀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贸易摩擦有愈演愈烈之势,极大阻碍了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这一困境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滞后存在一定关系。传统经济学理论指出,贸易盈余有利于一国经济增长,而贸易赤字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实践中鼓励贸易保护主义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纷争。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则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贸易的利益,消除传统理论所造成的误判,有利于打破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际分工合作的深化。对中国而言,基于传统理论的外贸模式已经面临增长瓶颈,极大地制约了发展空间。所以,应该加大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力度,并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调整产业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并推动经济增长,探索外贸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构建贸易便利化、服务要素投入与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一般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和贸易便利化数据计量分析贸易便利化基于服务要素投入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效应.结果 表明:贸易便利化通过增加服务要素投入显著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攀升.贸易便利化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效应与返回国内增加值密切相关,显著促进中国向劳动要素丰裕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返回国内增加值,向服务要素丰裕国家出口服务密集型产品返回国内增加值.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此外,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研究》2019,(12)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借助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下必须选择的一种发展路径。文章以高技术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通过对相关经济理论、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得出影响该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可能因素,并利用2000—2014年相关数据对这些可能因素和中国该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的结果指出(结论)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增长会推动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行业资本水平和经济自由度的提高则会阻碍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平均规模对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尚不确定,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依据分析结果为中国提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乃至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纵横》2015,(1)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离不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大背景。20国集团(G20)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简称为E11)是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通过对OECD和WTO附加值贸易库的数据整合分析发现:E11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呈现出后向价值链和前向价值链两种分工参与模式;从贸易总量上看,E11各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贸易地位和利益在不断提升;从行业利益结构上看,E11各国可归纳为四种价值链分工的行业嵌入模式,而且各国行业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特点;总体上看,E11在行业竞争上还停留在初级要素的利用阶段,其未来贸易利益的获取还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3)
全球价值链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多个经济研究领域,成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热点。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条线索: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宏观测度、基于企业与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的微观测度。首先,本文沿着这两条线索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历程、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其次,对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如宏观和微观层面测度的融合和一致性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最后,对这些测度指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和进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系统分析制造业数字化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0—2019年全球42个经济体制造业面板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源自国内的制造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源自国外的制造业数字化会抑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国内数字化投入可以通过效率提升效应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因此,建议全方位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和障碍,加强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产业数字化来源的影响,充分发挥源自国内的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逐步降低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对国际数字产业资源的依赖,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研究结论对中国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