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国兵 《金融经济(湖南)》2009,(10)
一、票据无因性的含义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不因票据的基础原因关系无效或有瑕疵而受影响。出票人签发票据,只要形式上符合票据法规定的要件,即为有效出票行为,出票行为成立后不受基础原因关系的影响。我们可以把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分为外在无因性和内在无因性。票据行为的外在无因性指票据行为的效力独立存在,其效 相似文献
2.
杨国兵 《金融经济(湖南)》2009,(5):118-119
<正>一、票据无因性的含义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不因票据的基础原因关系无效或有瑕疵而受影响。出票人签发票据,只要形式上符合票据法规定的要件,即为有效出票行为,出票行为成立后不受基础原因关系的影响。我们可以把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分为外在无因性和内在无因性。票据行为的外在无因性指票据行为的效力独立存在,其效 相似文献
3.
票据无因性与我国票据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无因性作为票据法的基础性原则,早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但是该原则至今仍未在我国法律理论和票据业务实践中形成共识。中国人民银行依然在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坚持真实交易背景进行严格监管,不断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司法机关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也是摇摆不定,不断出现基于原因关系否定票据有效性的裁决。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票据的流通,阻碍了票据功能的发挥。因此,完善我国票据立法,确立票据无因性原则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票据无因性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银行结算制度的改革,我国已确立了以汇票、本票、支票组成的票据体系,票据的使用日益广泛。票据无因性原则,作为现代票据法的基础原则,早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然而,我国票据立法对该规则的立场却未能明确,不仅困扰着票据司法实践活动,而且妨碍票据的流通进而影响信用、融资、支付、结算等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应完善我国票据立法,以票据的无因性作为票据立法和法律适用的普遍原则的前提,同时根据我国当前的商品经济发育程度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利用立法技术对票据的无因性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5.
票据的无因性指票据只要具备法定的形式要件即可生效,即使票据的基础关系无效或有瑕疵,票据债务人仍应对持票人按所载义负责。我国《担保法》第十三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这是据无因性在法律上的体现。票据无因性的内涵是票据关系与发行、转让票据的原因关系互相分离、互相独立。谁持有有效票据谁中以主张票据权利,至于持票人因何而取得票据,票据为什么而作成,均不影响票据的权利和流通。票据的无因性还表现在票据权利的转让与一般民事权利的转让不同,票据权利转让时,不须通知债务人即可生效,而民事权利转让时,债权人必须将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否则该转让行为不对债务人产生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6.
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一经创设,即脱离产生票据的基础关系,无论票据的基础关系是否有效、是否有瑕疵,均不影响票据的效力及流通。票据的无因性使得票据具有一般民事法律关系所不具备的特征,从而和通常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无因性作为票据法的基本原则,早已被各国的立法、司法实践及法学理论所普遍承认。然而该原则至今仍未在我国的法律理论和票据业务实践中形成共识。因此我国应在法律上明确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基础。在票据关系中坚持无因性,坚持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相分离,是中外票据法理论共守之原则。对我国的《票据法》进行修订,确立票据无因性原则,建立起与我国票据业务发展实践相适应、与国际票据法规相衔接的现代票据法律制度,应当是我国票据立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蔡喆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3,(12):41-42
票据行为无因性是票据法的一个重要法理。有学者认为:票据行为无因性只适用于票据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在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仍可以票据原因作为抗辩事由。所以,票据行为无因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是一种相对的无因性。一时之间,相对无因性论竟蔚为通说。另有学者认为:票据行为无因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票据人的抗辩的切断。亦和者甚众。相对无因性论果真揭示的是票据行为无因性的真理吗?票 相似文献
10.
11.
宏观审慎监管:定义、工具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全球会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反思,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当前金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特点和原则,并从资本、风险、杠杆和机制四个方丽总结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工具,指出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原则,并提出了中国下一步应采取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土地信托流转是土地流转中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必然需求,也是促进土地使用权规范有序流转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制度的完善,土地信托制的有效推行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宅基地问题论争中,产权致富论和权利扩张论分别在经验认知和法律权利理论上构成了两个主流却具有误导性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变革话语。宅基地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和建设自主房屋的土地财产意义,在局部地区具有资产属性,无法完全对等于城市建设用地。法律实践表明,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宅基地管理,以克服宅基地利用的外部性,并实现细碎土地产权的有效整合。在法律制度层面,宅基地使用权同属两种不同属性的土地法律制度,这是基于宅基地利用实践的"回应型"法律制度建构。只有放宽法律的视界,从土地法传统和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属性,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宅基地法律实践,避免陷入"变法心态"下的"法律政策学"窠臼。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在储蓄遗产处理实践中会出现无法支取存款情况,尤其是在发生特殊事件例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储蓄人突然死亡的情形下,遗产继承人会因无法了解储蓄遗产具体情况而无法支取该遗产。因此亟需修改我国现有储蓄遗产支取制度,解决储蓄遗产处理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窗口指导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窗口指导货币政策工具是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益补充;窗口指导工具由于其迅速、快捷及针对性强的相对优势,得到央行及其各级行的重视和广泛运用;但窗口指导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论基础还需不断完善充实,其实践还需丰富创新;尤其是央行分支行怎么运用窗口指导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提高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值得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票据业务法规制度体系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的有关票据业务的规范性文件组成,这些法规制度基本是在1996年——2005年间制定的,相比票据业务发展,已经严重滞后.票据业务的创新发展,对现行票据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认为制度漏洞导致票据实务无法可依,监管弱化,甚至发生票据案件,即使目前无法完成《票据法》的修订,也要及早根据票据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或修订票据规范性文件,以防范各类风险,保障票据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market and by the New South Wales legal profession indicate increasing pressure to consider multi-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some form or other. Two of the Big Six accountants have launched new legal firms. In NSW, legislation has been amended to permit solicito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for the first time in Australia, to share their income. Australian legal an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must seriously consider whether, and how, to facilitate the form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artnerships (MDPs) where member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combine to service clients' needs and share commercial profits.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坚持独立担保不适用于我国内国交易的司法立场,我国金融业在借鉴见索即付条款的过程中,将其与我国传统担保体系相结合发展出附见索即付条款保证合同。比较法上存在确认见索即付从属性保证的创新经验,我国也存在确认附见索即付条款保证合同为特殊从属性保证合同的理论可行性及规范基础,因而应将附见索即付条款保证合同定性为一种特殊的从属性保证合同。其特殊性在于,见索即付条款虽无法颠覆保证合同的从属性,但构成了对保证合同从属性的暂时限制。 相似文献
19.
为求促法律适用之统一,民国时期制定有“变更判例”之制度。如民国北京政府颁布的《法院编制法》,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颁布的《统一解释法令及变更判例规则》等文件,规定若案件裁判与先例有异,可以召开变更判例会议。常见的变更判例理由包括旧例与立法旨意不符、留存旧例将造成适用混乱等,但鲜见有变更之实践。囿于变更判例程序严格,当时的最高司法机关常“以立替改”,通过创设新的判决例或解释例、废止旧例等方式,虽未对判例进行变更,然在实质上起到了变更判例之效果。“北平临时政府”时期的司法委员会曾尝试变更判例,但是覆盖面小、持续时间短,缺乏必要的正当性和拘束力,所变更之判例未能得到承认。民国时期的变更判例之实践在正当性、拘束力和溯及力上,缺乏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JAIME F. ZENDER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1,46(5):1645-1663
Debt and equity are developed as optimal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 a model where cash flows and control rights are allocated to investors endogenously. When investment decisions must be made by a single party, the debtholder's cash flows are fix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equityholder with efficient incentives for investment. Ownership of control may be transferred to the debtholder to attenuate the impact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