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和致畸性。调味品原料易受曲霉和青霉的侵染,这些霉菌可以产生多种真菌毒素,普通的食品加工和制备过程基本无法破坏真菌毒素的毒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日常调味品中主要的真菌毒素种类,调研了国内外相关调味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现状,提出了不同种类真菌毒素的去除技术及防治方法,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是目前社会发展需要迫切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粮食、油料中产毒真菌及致癌性真菌毒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分析了粮食、油料中产毒真菌及致癌性真菌毒素的产毒条件,毒性及其特点,为预防和抑制毒素的产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谷物及其制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谷物在湿热的环境中易感染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毒性大,致癌,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谷物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色谱检测技术对粮食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粮食产品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色谱检测技术就是一种高效、稳定、高灵敏的检测技术,成为粮食产品真菌毒素定量检测的主要技术。基于此,本文对色谱检测技术对粮食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粮油中的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对保障粮油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粮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为其中的重点和关键。本文从真菌素检测技术以及粮油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进而为粮油的真菌毒素检测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方案,从而提高粮油的检测技术,并为粮油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王松雪  张喆 《检验检疫科学》2010,20(5):60-63,51
本文介绍了真菌毒素污染水平检测过程中,影响其准确分析和正确评价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样品扦样和样品制备。指出样品扦样作为真菌毒素检测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是引起真菌毒素检测结果变异程度的最大原因;样品制备,与分析结果直接相关,是真菌毒素准确分析、正确评价的重要保障。对这两方面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加强有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主要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以期为真菌毒素的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真菌毒素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真菌毒素的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粮油中的真菌毒素种类较多,在检测当中需要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念进行分析,本文对粮油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很多农产品无法完全达到自给自足,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进口。真菌毒素是真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会污染食品与农作物,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对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危害性。本文主要介绍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孢酶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等等常见的真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为进一步控制真菌毒素污染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脱毒菜籽多肽的毒理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鼠伤寒沙门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菜籽多肽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脱毒菜籽多肽对雌雄两种性别的小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均大于15 g/kg·BW,按照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规定,该受试物属无毒级;与对照组比较,喂食脱毒菜籽多肽的小鼠经3项遗传毒性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表明脱毒菜籽多肽无急性毒性、无诱变活性和致突变作用。脱毒菜籽多肽具有良好的食用安全性,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原料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王侃  冯剑晖  陈雷 《检验检疫科学》2010,20(1):58-60,34
根据GB/T2828.1-2003的基本原则,对"人、机、料、环、法、测(5M1E)"一致的产品作为一个出口检验批,并按AQL原则制定检验抽样方案并进行相应监管,再以此为基础,通过转移规则得分统计,科学地决定是否对该企业产品进行加严或放宽管理。使整个出口产品的监管抽样更加合理、有效、有序。达到对质量与诚信良好的出口企业加快通关的同时,也能大量节省由检测及监管所带来的行政资源。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际通用的SAS统计分析软件编制检疫处理药剂毒力测定的计算机程序。以硫酰氟熏蒸杀灭蜚蠊的毒力测定计算为例,在SAS统计软件平台上运行编写的程序,以Bliss法计算LC50、95%可信限,并绘制"剂量对数—几率值直线"等图形。硫酰氟熏蒸杀灭蜚蠊的LC50值=4.35 g/m3,95%可信限为3.17g/m35.29 g/m3。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毒力测定数据分析,计算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方法]对25%戊二醛样本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大鼠、小鼠)、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鱼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戊二醛小鼠经口LD50为248 mg/kg体重,大鼠经口LD50为239 mg/kg体重,经皮LD50≥2000mg/kg体重,急性吸入毒性4h-LC50为768mg/m3,鱼急性毒性96h-LC50为13.5mg/L。[结论]戊二醛对人体的吸入危害风险和环境生态危害风险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丰年虾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L.)为模式生物对12种油墨的急性毒性进行了评价。方法:用96孔板浸渍法将在人工海水中孵化的丰年虾暴露在油墨溶液中,设置重铬酸钾作为阳性参照物,24h后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丰年虾死亡数,SPSS18.0软件分析计算受试物的LC50值及95%的置信区间。结果:12种不同颜色的油墨LC50值介于6.48~36.11g/L,重铬酸钾LC50值为18.63 mg/L。油墨毒性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红色>浅粉色>粉红色>紫色>绿色>棕色>蓝色>黄色>黑色>天蓝色>黄绿色>橙色。结论:12种油墨对丰年虾无节幼体的效应低于参照物重铬酸钾,表现出较低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
We 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high-frequency trading, flow toxicity, and short-term volatility during both normal and stressful periods. Using transaction data for the Korea Composite Stock Price Index 200 (KOSPI 200) futures, we find the Volume-Synchronized Probability of Informed Trading (VPIN) useful in measuring flow toxicity as it predicts short-term volatility effectively. We further show that high-frequency trading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VPIN and short-term volatility during normal times but ha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during stressful periods. Finally, we advocate the use of bulk-volume classification (BVC) by presenting evidence that the initiator identified by BVC trades at more favorable prices than the true trade initiato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五水偏硅酸钠的毒性效应。方法:采用急性经口、皮肤刺激/腐蚀、眼刺激/腐蚀、皮肤变态反应等方法对五水偏硅酸钠的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4640 mg/kg bw剂量组的雌、雄性动物全部死亡,2150mg/kg·bw剂量组的雌、雄性动物均死亡4只;1000 mg/kg·bw剂量组雄动物死亡3只.其余动物未见死亡,LDa及95%可信区间为雄性动物1030 mg/kg·bw(665 mg/kg^1750 mg/kg)、雌性动物1071 mg/kg·bw(1260 mg/kg^2330 mg/kg),分级为低毒级、第4类;受试物组24 h和48 h的致敏率均为20.0%,致敏强度为II级,具有轻度皮肤致敏性;染毒1 h后观察发现家兔染毒侧皮肤出现了腐蚀和轻度水肿情况,具有皮肤腐蚀性;眼染毒后前4天的最高加权总积分均值为110,且第7天的加权总积分均值大于80.具有极重度刺激性,分级为8级。结论:五水偏硅酸钠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过程中,应切实做好防范工作,保障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8.
根据OECD方法研究了吡虫啉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用滤纸接触法测得吡虫啉对蚯蚓的LC50为0.036×10-3 mg/cm2,人工土壤法测得吡虫啉对蚯蚓的LC50为3.18 mg/kg干重。因此,根据毒性评价标准,吡虫啉为中等毒性农药。  相似文献   

19.
N-二甲基亚硝胺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亚硝胺是带有强毒性的一类化合物,已经被公认为是最强毒害物质之一。N-亚硝胺已汇总致癌物质,是在弱酸性条件下由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反应生成,尤其是在肉制品特定的加工环境中容易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