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是一种以公司控制权移转为目的的对目标上市公司股份的大规模公开购买行为,极易给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带来侵害。各国都将保护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作为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的重要内容。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立法实践,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中目标公司中小股东保护问题作出探讨,并提出完善我国《证券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梦晓 《商业科技》2013,(26):191-192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现象日益增多,但实践过程中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却存在很多缺陷,也因此使得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目标公司收购过程中中小股东地位的分析,并提出了在完善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过程中各方应遵循的规则,从而能够更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下,股东通常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股东与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普遍存在。股东查阅权的有效行使,有助于股东深入了解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查阅权,但在立法及实践中存在许多模糊之处。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对股东查阅权的主体范围进行厘清,力图更好地指导实践,落实对股东查阅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背帚下,股东通常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股东与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普遍存在。股东查阅权的有效行使,有助于股东深入了解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查阅权,但在立法及实践中存在许多模糊之处。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对股东查阅权的主体范围进行厘清,力图更好地指导实践,落实对股东查阅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刘灿 《商》2013,(16):209-209
股东失权制度(Deprivation of Shares)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被应用于解决公司僵局corporation deadlock。与其他股东退出制度shareholder withdrawing mechanism相比,股东失权更强调于通过保护公司资本充足capital adequacy以对公司整体保护。特别是在我国《公司法》部分放弃了过去严苛的法定资本制legal capital system后,公司资本充实的目标更加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6.
股东查账权是法律赋予股东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只享有股权,董事会行使公司经营权,利益诉求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股东查账权与公司经营权的冲突和博弈。应通过专业代理查账、注重保护公司商业秘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扩大查账权范围的解释等有效途径,合理平衡股东与经营者在查账权行使中的冲突,弥合双方分歧,真正维护公司经营与股东的利益,共同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与效益。  相似文献   

7.
公莉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6):141-142
2005年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引入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帐簿查阅权,其确立的初衷是为了直接保护股东的利益。但同时股东帐簿查阅权存在滥用的可能,因此必须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对帐簿查阅权的行使进行必要的限制。这种限制体现在权利主体上就是合理的界定股东帐簿查阅权行使主体的资格,明晰几类特殊主体的帐簿查阅权问题。  相似文献   

8.
终极控制、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支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以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作为控股股东与少数股东利益一致程度的代理变量,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实证检验,揭示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普遍存在。对于国有终极控股公司,这种敏感性随着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增加而降低,同时随着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的增加而增加,支持了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假说,也体现了终极控股股东利益趋同效应与侵占效应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并且终极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效应发生不仅需要能力和动机,还需要公司具有充足现金流这一"机会",较少的现金流能够有效地抑制国有终极控股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而非国有终极控制公司更可能面临着融资约束,但尚未得到严格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小股东股东权保护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对中小股东股东权保护不力.这一状况的存在不仅阻碍了公司的良性发展,而且也从根本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现行的<公司法>对此方面的规定却不尽人意.因此,找出立法中的疏漏之处,尽快完善<公司法>,是促进中小股东股东权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公司法》第34条明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帐簿查阅权对象不包括会计凭证,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持不同态度。帐簿查阅权设定目的是为了股东能够了解公司真实的财务信息,考虑会计凭证的作用,以及我国实践中会计失真现象严重,有必要在法律上明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有权查阅会计凭证,同时为维护公司的正常经营秩序,有必要对于股东帐簿查阅权的正当目的、举证责任以及行使程序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1.
中小股东因存在持股比例较小、不熟悉法律法规等问题,在公司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虽然各国商法大都承认同股同权,积极采用各种抵消控股股东对公司控制力的措施,但是实践中资本多数决策原则仍然影响着中小股东的利益及利益诉求的表达。文章通过总结我国公司法上对中小股东的界定及权利保护机制,分析控股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具体情形,通过研究我国立法沿革、参考域外先进立法,为我国未来完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账簿查阅权有助于股东在财务报告之外获取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信息 ,从而更好地行使股权。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公司法均赋予股东以账簿查阅权 ,而我国公司法对此则疏于规定。为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有必要引入股东账簿查阅权 ,但也应借鉴国外经验 ,对账簿查阅权的行使加以必要的限制 ,以防止因滥用股东账簿查阅权而损害公司利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将反收购的决定权赋予了股东大会。但我国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控股股东完全可以操纵股东大会,损害中小股东及收购方的利益。为了防止目标公司控股股东在公司收购中滥用权力,维护私利,应该从根本上优化股权结构,加强公司内部各相关主体的制约,建立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  相似文献   

14.
"掏空"(Tunneling)是Johnson等(2000)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法律抑制控股股东掏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掏空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依然猖獗,本文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现状,并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从内部治理、法律原则、监管现状、制度环境等方面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素芝 《商业研究》2008,1(6):74-78
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就像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成为保护公司和股东利益、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活跃证券市场的有力手段,又可能沦为投机人士争夺公司控制权,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工具。许多国家立法上均对此加以详细规定,我国涉及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的法律条款却很少。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实践中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实例,但由于缺乏法律规制,出现了不少问题,于是,对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的含义议论纷纷。从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的价值取向出发,指出了我国建立和健全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股东表决权作为公司所有与控制的连接点,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以及大小股东之间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工具。"双重股权结构"从"同股不同权"的途径争夺公司控制权,虽偏离了"一股一票"原则且不利于保护公众投资者,一方面能在股权稀释中保持公司控制权,另一方面有利于抵制恶意收购。鉴于尊重意思自治、产业发展和国企改革需要,我国公司制改革可以适当借鉴双重股权结构,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保护中小投资者。  相似文献   

17.
彭小平 《中国市场》2011,(24):52-56
控制股东的掏空行为成为近年来公司治理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控制股东通过掏空侵占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控制股东掏空行为发生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总结了控制股东所采用的主要掏空手段或方式,指出了控制股东掏空行为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加强中小股东利益法律保护是限制控制股东掏空行为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股权及相关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越  王志生 《商场现代化》2006,(17):230-231
新《公司法》第7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求公司以合理价格收购其股权,但该条对股东退股权的规定并不完备。本文分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的合理性,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提出构建和完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法律制度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贵州捷安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安公司)与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黔峰公司)、重庆大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林公司)、贵州益康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康公司)、深圳市亿工盛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工盛达公司)的股东增资纠纷的争议是有限责任公司在增资扩股时,部分原有股东放弃了优先认购权,其他股东是否可以要求优先认购公司其他增资。该案针对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时公司利益同股东信任之间的权衡以及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排除适用情形的具体体现,是对优先认购权缺漏的实践案例弥补。《公司法》在2013年修订后,将其中增资时原股东优先认购权内容调整至第34条,但内容未明确规定,而本案是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时优先认购权法律规范的有力补充,因此以该案为切入,论述股东优先认购权的排除适用情形。  相似文献   

20.
胡萌萌 《商》2013,(18):132-132,131
在我国,控股股东滥用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对中小股东权益进行侵害的情况长期存在,这里既有由于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环境、缺乏完善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制度等客观因素,又有中小股东在信息能力和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搭便车”的主观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方式并提出了对控股股东利益输送行为治理的对策,目的是为了降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使上市公司业务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保护我国中小股东的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