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农村家庭生育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的生育行为并不是单个家庭的个体行为,而是在我国农村公共产权的前提下相互联系的农民之间逐渐进行博弈的一种社会行为。本文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民生育行为的现状以及农民的生育动机,分别在无制度控制和有制度控制的情况下对农民的生育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农民博弈心理的存在必然导致计划生育政策的低效率。而要改变农民的生育行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占人口最多的农民占有资源的方式,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控制二胎生育为重点的农村人口控制政策与我国国情、农村现实及农民意愿相差较远,农民生育二胎一时尚难遏制。90年代必须把农民的意愿和国策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农村人口控制的重点,放开二胎生育,扩大两孩间隔,将重点转向控制早育和多胎生育,以实现对农村人口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达的标志,是入口出生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本文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并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新世纪惠农政策的又一创举。但是,制度全覆盖不等同于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因此研究农民群体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成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适龄农村居民全覆盖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河北省李堡村农民“新农保”参保状况调查数据,从个体、家庭、政策信任和政策推广实施四个层面综合分析影响农民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据此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安徽、山东等七省的686份农民调查数据,对农民秸秆还田的决策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构建Binary Logistic模型探究个体及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因素及还田福利认知对农民还田决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民的思想观念并非盲目落后,只有给予追求个人或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农民充分尊重,秸秆还田才可能取得预期成效。农民对秸秆还田的生态和社会福利认知水平成为影响其还田决策的重要因素,还田经济福利认知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于个体和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对农民秸秆还田意愿作用更明显,其中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但补贴与处罚措施却对农民还田意愿呈负向影响,现有的奖惩机制有待完善。据此,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绿色化理念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综合福利认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奖惩政策瞄准精度等政策建议,以提升并推进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的效率水平与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16年对黑龙江、安徽、山东、四川、陕西5省农户的调查数据,就农民对"不得调地"政策的态度和村庄的土地调整决策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反对承包期内"不得调地"政策的农户占16.4%,反对"不得调地"政策长久不变的农户占39.3%,意味着二轮承包到期后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极为强烈;2011~2016年,约16%的农户经历过土地调整,其土地调整次数平均为1.36次,明显低于已有相关文献提及的2010年前的水平;受"不得调地"政策负面影响的家庭人口越多,"不得调地"政策的受支持程度越低,说明家庭人口变动是影响农民对"不得调地"政策态度的主要因素;农民对承包期内"不得调地"政策的态度对村庄的土地调整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持反对态度的农民越多,村庄土地调整的概率和频率越高,反之,村庄土地调整的概率和频率越低,意味着村庄内部土地调整的呼声是村庄土地调整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考虑到受"不得调地"政策影响的农村人口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预见,二轮承包到期后要求进行土地调整的压力会很大,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框架内,实现长久"不得调地"的政策目标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8.
综述是在对中国林权制度改革从建国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现存的林权制度所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描述的基础上,着重从林权制度的不合理给农民生计带来的影响、农民为了生计又是如何影响林权制度的2个方面分析了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并在阅读相关学者关于这方面著作的基础上,在最后的方法总结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相关观点。本综述旨在通过对林权制度对农民生计影响的综述分析上,能够给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生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借此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多赢。  相似文献   

9.
"关系"与农村人口流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来自一个村庄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农民在当代社会变迁与转型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关系”这样的非正式制度而实施其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的。这项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像“关系”之类的传统因素往往能够起到作为功能性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由此引申出的政策含义要点在于,在目前处于社会大变革与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使两者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制度和政策对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影响〔美〕D·盖尔·约翰逊六、选择其他的政策是否要冒很大风险?政策制定者们可能回答说,一项把旨在减少所期望的儿童数量的适当的政策调整,同提供自愿的计划生育措施结合起来的政策,也许会使中国延缓几年才能达到继续实行现行政策将...  相似文献   

11.
"农地托管"作为一项新型农地经营的创新模式,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具有积极响应。文章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农民农地托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托管服务获取渠道对农地托管意愿具有差异性影响,性别、年收入和人均耕地正向显著作用于农地托管意愿,而家庭人口和托管距离对这种决策行为构成约束。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释放女性非农就业,完善农地托管市场,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只有农民的养老问题也得到了很好解决,那么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安排才算真正地得到了健全。在经济体制二元结构之下,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性。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往往是针对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显然,施行覆盖农民的全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是最终目标。但是,目前能否把农民纳入社会统筹型养老保险?如果不能,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具有实效的制度来面对农民养老问题?我国农民当前的养老方式目前,家庭子女养老仍然是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而农村中的孤寡老年人则…  相似文献   

13.
人口变动及土地征占等导致土地在集体农户之间的占有不均衡是土地调整的基本原因。从农户对"30年不变"土地承包政策的认知程度来看,多数农民赞成这一政策,但更倾向于"公平"的土地分配方式,同时农民对这一土地承包政策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并不肯定。在影响农民对政策赞成与否的各因素中,集体土地调整、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承包土地面积、出租土地面积、农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正向影响,受教育年限、家庭农业户口人数、是否村干部户、租入土地面积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经济学家都毫不例外地肯定了人口流动对发展中国家所起的积极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流动的范围速度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人口流动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对我国人口盲目流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加以分析,从而制订出我国人口流动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在建国后人口高速增长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快速换挡下降等历史和国情影响下,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导致现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万德村老年人生活进行了侧重调查,通过将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的有机结合,分析得出将家庭养老和政府主导的村镇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并给予综合保障,是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人养老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家庭负担是影响农村家庭经济行为与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13年农村人口调查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考察了由非劳动力所形成的农村家庭负担与土地流转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负担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农村养老保险能够充分保障以老年人口为主的非劳动力的基本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家庭负担、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公共支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和养老保障是推动剩余劳动力流出、加快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杭州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农民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强烈的创业愿望,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潜能,但是,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很多。本文以浙江杭州为例,实证分析了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般环境因素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因素次之,个人素质因素对远郊农民创业影响较大,对近郊农民创业影响较小。具体来讲,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创业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民越容易创业;家庭人口越多、家庭承包耕地面积越多,农民越容易创业;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越有可能创业。  相似文献   

18.
生育率由生育成本、收入预期、生育习俗和孩子成活机会预期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上述诸因素变化,从而诱至生育率的相应变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持续转移无疑将会导致生育率的变化。本文通过对1978年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出生率变化的相关分析,指出了为促进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农地产权对劳动力迁移模式的影响机理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停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13-21
研究目的: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化也经历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的外出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表现出非永久性迁移特征。本文旨在揭示这种非永久性迁移特征与中国特殊的农地制度安排的内在联系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和统计检验,分析农地资产安全性、农地资产变现能力对劳动力迁移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1)中国农地归集体所有,承包土地周期性的可能被重新分配,外出务工能导致农民失地,于是农地产权的安全性影响劳动力迁移决策;(2)农地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影响迁移农户在城镇的安家置业能力,也对劳动力迁移模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当前,要大力推进农地确权工作,让不能移动的土地借力农地流转方式金融创新流动起来,实现劳动力永久性迁移和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家庭农场、农民创业与制度环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学术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当前对家庭农场的研究多基于微观经济组织视角,将农民创业与家庭农场结合的研究尚属空白;此外,还存在对家庭农场及农民创业制度环境定义模糊、对农民创业及家庭农场制度环境的定量研究较为缺乏等不足.从创业经济学视角研究家庭农场发展以及对家庭农场型创业制度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可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