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依据,对城市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以此为基础,借鉴城市圈理论,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大生态城市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回顾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发展历程,分为多学科协同研究城市问题阶段;城市发展多学科综合研究阶段;城市发展综合研究向重点领域开展阶段.概括了北京城科会的主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一个随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客观存在,与之对应的城市规划也是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本文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迈克尔·波特(M.Porter)的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哈尔滨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且探讨得出在"十二五"期间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转变方向以及城乡规划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低碳城市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殊形态,是目前低碳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梳理了低碳城市的研究进展,以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和脱钩理论为基础,尝试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以城市碳基能源排放为核心指标,把低碳城市发展历程划分了5个阶段:初级阶段、急速上升阶段、锁定阶段、解锁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碳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并平稳上升;急速上升阶段碳基能源密集使用,碳排放量急速上升;锁定阶段受技术和制度等影响,城市碳排放减速上升,直至碳排放拐点出现;解锁阶段城市碳排放量峰值被突破呈下降趋势;高级阶段城市碳排放量下降到较低水平后仍保持缓慢下降趋势。最后,就每个阶段的碳基能源排放驱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深圳市为案例,对其低碳发展阶段进行了研判。  相似文献   

5.
回顾和整理了黄光宇先生从1954年9月至2006年10月期间,从求学、工作到发起并推动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历程的相关资料。研习后认为:1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取得的成就是长期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结果;2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规划作为西南地域城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内容之一,丰富了地域城市学的研究内涵,而地域城市学的丰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现阶段整个人居学研究的内生动力,并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建设新范式和新路径做出贡献;3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规划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及其在国际上取得的显著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当前新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域实践中因地制宜的贯彻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并发挥一定的启示作用;4山地城市学与生态城市规划的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启示了目前建立全球山地人居学理论及地域人居动力机制研究对于丰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转型——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波特的区域发展理论为基础,以深圳为例并借鉴发达国家城市与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从推动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入手,阐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根据城市转型的趋势提出未来城市规划转型的方向.作者认为,在城市处于投资推动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是构建完善的城市增长支持系统,确保城市"以土地换资本"的实现,在这一阶段城市规划呈现出"物质性规划"、"技术性规划"等特征;在城市处于创新推动阶段,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为城市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创新支持系统".为此,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应积极推进政策化、综合化和公众化,以城市规划的转型促进城市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钱学森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学说,对于构建建筑科学的完整体系,改进建筑教育,建立<城市学>新学科的重要作用.遵照钱学森指出的<城市学>的建立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原则,论述了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总结城市发展规律与动因、机制的初步成果.遵循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理论、产业革命的理论、沙产业理论、草产业理论,探索我国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和城市化道路的新概念.遵循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新理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厘清欧洲学派方法的局限性,并在引进西方当代先进技术的同时,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学习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北京市为例,把传统的用来描述都市圈成长·衰退的都市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城市内部,使对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动态考察成为可能.并在进一步总结城市中心区及郊区人口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参照沃尔泰拉微分方程理论,尝试构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人口空间演变模型,对进一步阐述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口规模发展拐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并依据模型验证和预测了北京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运用Mann-Kendall方法对改革开发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寻找出城市经济发展的突变年份,并通过计算综合得分确定了各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等级;依据势能模型,采用ArcGIS的栅格法判明各栅格归属的中心城市,并确定了不同发展阶段各等级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的地域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省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半岛城市等级提升与影响增强,城市经济影响区差异显著,进而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及自然与区位条件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山东省城市经济影响区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方城市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梳理了西方城市营销思想的演变脉络,总结出西方城市营销思想演变的三阶段,即城市促销阶段、城市推销阶段和城市营销阶段,并对今后我国城市营销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王阳 《价值工程》2014,(17):326-327
任何设计在设计初期都需要构想,而构想需要系统性的建立。构想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立意、构思、表达技巧三个子系统。只有对这三个子系统拆分开来,对每一个子系统都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后再将它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建立一个系统的构想。从而才能创造出科学合理、适合城市发展并适应人们生活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勇 《城市问题》2007,(10):76-79
对国内宜居城市的概念研究进行了描述,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无论从软环境还是硬环境,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来看,宜居城市最终要落实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13.
吕思琪  王伟 《价值工程》2012,(27):268-269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从休闲体育产业的概念和类型入手,论述了经济发展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休闲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中各行业的带动作用。提出经济与休闲体育共同发展的实际思路。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创新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分析了都市型农业的内涵、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框架。框架由功能和地理空间布局结合构成,在地理空间上分核心区、近郊和远郊3个圈;在功能上可以分为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立体化农业、信息与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和外资化农业6个分功能。通过这种架构,可以对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大致布局,并引导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对经营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营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 ,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概念不清、行为方式不规范、经验主义等一些普遍性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对经营城市的概念作了归纳 ,并详细分析了经营城市目标的层次性 ,最后提出了在现行体制下经营城市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玉颖  姚家奕 《价值工程》2004,23(3):126-128
目前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企业增加利润的重要手段。而数据仓库是CRM的技术核心。本文主要介绍了CRM的内涵以及数据仓库技术的概念,并描述了数据仓库在CRM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文芳  彭蓉 《基建优化》2007,28(2):50-52
“如果人们期望的是一种能够唤起丰富生动的意象的环境,那么人们也期望这种意象能够传播和适应实际变化所需,人们还期望从中发展出新的群体、新的意义和新的诗意。”本文以“轮”为象,以“轮”语之意象阐述了遵义市城市北入口景观方案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立足供需角度的审计合谋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供需角度,分析了审计合谋行为形成及其特点。根据经济学供需关系的思想内核,分别从审计合谋的需求方、供给方构建了防范审计合谋行为的对策,并进一步提出“均衡治理”的概念,在治理过程中偏废某一方,都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山水城市"的理论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论述了山水城市的理论概念后,指出山水城市是一个开放体系、多元模式,涵盖"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对中国城市化运动有直接指导意义,山水城市的建设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广义宜居城市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遵从于一种单纯以GDP的增长,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发展模式.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变单一评价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达到转变发展方向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宜居城市理念并没有改变城市发展的行为范式--不同的城市仍在统一的评价体系的导向下发展,仍然无法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误区.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从而决定不同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城市是否宜居只能由城市居民去判断,故而,必须重视不同城市文化影响下,城市价值观对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的个性化要求.传统宜居城市的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不能反映城市文化对评价体系的反作用.这里提出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广义宜居城市的概念,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城市文化对城市宜居程度评价指标的具体要求,方便的得到更合乎逻辑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