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康德的道德凭借至善的牵引最终导向了宗教,但康德的理念论、目的论和逻各斯中心论的运思路径显示"道德导致宗教"的隐性逻辑是:理性仅凭自身难以满足其对绝对统一性的渴求,通过援引上帝从而走向宗教。这一隐性逻辑揭示了康德的"道德导致宗教"的隐蔽的秘密,彰显了康德伦理学的神学维度。  相似文献   

2.
文洁玉 《改革与开放》2012,(22):110-111
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包括伦理的理论哲学(道德的形而上学)以及伦理的应用哲学(实践的人类学),忽视任何一部分都将造成对康德伦理学思想的误解。本文旨在立足于整体,重点剖析康德如何构建其伦理理论哲学部分,进而说明道德的形而上学很有必要,道德形而上学应用于人类学时就是康德所说的以德配福,这是寻找至善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3.
摩尔元伦理学思想的直觉主义是一种关注伦理学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科学的"伦理学研究方法。摩尔认为,善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对善的理解仅仅需要直觉。由于无法合理地说明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自明性、道德冲突的解决等问题,最终,直觉主义伦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结束了其存在。然而,作为一种伦理学学科发展的新范式,摩尔直觉主义的伦理学启迪着后世伦理学科学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康德的“德性”与“德行”概念的意义与区别,并指出其意义的两个内在的层次;文章以此为契机,分析了道德学说的两个问题:规范伦理学的问题与德性动力学的问题,并指出了后者长期被遮蔽的原因;文章还从康德的德性概念的两个层次出发,论述了康德从批判哲学的立场出发,成功地提出了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康德从理性出发推出自由意志,又从自由意志推出道德法则,从而完成了理性对普遍性的规范伦理学是否可能的构建。而通过悬设“上帝存在”使“至善”成为道德上的“应然”,从而完成了信仰对普遍性规范伦理如何可能的构建。笔者看来,多元文化背景下理性和信仰的交互构建可以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性伦理规划和建构的一种探索方式。  相似文献   

6.
建筑伦理学是研究建筑活动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并对建筑伦理进行道德评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建筑领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合理的建筑伦理规范体系。它包含一般规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建筑规范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是传统的基督教伦理学同现代西方社会相碰撞的产物。这种伦理学是介于律法主义与反律法主义之间的新道德,是在基督教爱的指导下依据主体当下的境遇做出道德选择的方法。中庸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指行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而达到中庸的途径是“权变”和“时中”,它的最终目标是“中”与“和”的和谐统一。这样,境遇伦理学的中庸性质就表现为反对过与不及和主体在道德选择时权变境遇。  相似文献   

8.
对于良心这一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其存有较多的忌讳。其实,良心并不象宗教神学家说的那样是上帝对人的“启示”;也不象唯心主义者说的那样是人心所固有的“天然情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心就是指个人在对待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上,对自己的行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良心作为一种道德意识现象,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中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良心都受其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等制约,所以人们的良心也会有所不同。良心具体表现在职业道德范围就形成了职业良心。所谓…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舍勒对康德伦理学形式主义的批评与舍勒所建立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基本理路,指出舍勒与康德在此问题上的分歧源于对智性直观能力的不同态度。文章深入讨论了智性直观在康德及舍勒思想中的意义及其方法论效应,进而指出在康德的形式主义法则的批判视野下,能够容纳舍勒以其智性直观方法所发现的质料价值序列,他们的分歧并非不能调和。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而凸显出来的,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它同时又是西方道德危机的反映。环境伦理学试图通过规范主体人的行为来规定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所建立的一整套体系必然有别于传统伦理学。现代环境伦理学更多地与系统论,有机论,生态论联合起来作为其理论基础,因此其发展是沿着一条反传统的思维路向,但同时又是在借用传统的框架和运作模式。因此其发展从一开始就遭遇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的困扰。尽管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处于尴尬地位,但它的进步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是不容忽视和不可阻止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经济伦理学来说道德的本质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但以往的经济伦理学却没有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分析。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博弈论的发展,为我们研究道德的本质与特征提供了分析工具。从微观角度看,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出均衡群体公共资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老说中国的消费者是“上帝”,对此笔者总觉得不以为然,做了这么多年的消费者,从来不知“上帝”应享受什么样的待遇?上帝是外国人信仰的,认为它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关照着每一个信奉它的人。但不知是谁在讥讽和调侃中国的百姓,竞认为中国的消费者也被商家信奉为“上帝”。上帝自然应有宽大的胸怀,  相似文献   

13.
罗井峰  马风光 《特区经济》2009,(12):287-289
道德资本是一种新的管理伦理思想,也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新课题。通过探讨道德在何种意义上成为资本和道德资本的特性,文章重点分析了道德资本在企业中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对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新西部(上)》2007,1(4):117-118
法律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伴随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提出与进行,我国法伦理学的研究蓬勃兴起。对法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厘清立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两大规范体系的关系等都可以为我国治国方略的调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的论述核心是在康德区分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对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与在本体论问题上的研究思路的转向进行探究,突出地强调了他的理性主义道德学说在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一总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向祚群 《理论观察》2007,3(6):70-71
从康德“人是目的“命题提出之前提、实质及其实现方式来看,其中内含着丰富的为个体道德思想.受道德起源之时为群体性特征以及康德等义务论思想影响,传统道德观念对“人是目的“进行了片面理解.其片面性在于把“人是目的“简单等同于“他人就是目的“,忽视或否定了“自己也是目的“;其错误在于把道德的全面为人性简单等同于道德的为群体性,忽视甚至否定了道德的为个体性.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认知方式、生存发生和交往方式的一系列变化,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遇到了挑战,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学的问题。它呼唤着自律性的道德。本文探讨了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网络社会道德的特点以及网络社会中个体道德自律养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岳龙  张积良 《魅力中国》2011,(11):274-274
本文探讨了道德的概念和发展以及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过程。认为马克思的道德观曾受到基督教神学道德观、黑格尔唯心主义道德观、康德自律论伦理观、费尔巴哈观点等诸多观点的影响,最终又与他们分道扬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通过明晰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遍览分析"三大批判"中人的"知"意"情"的能力和结构,着重考查现象界与理知界、现象与物自体、自由与必然、知识与道德等领域内出现的鸿沟及其原因,如何具体协调弥合二分的世界.致力于以整体的视角对康德哲学进行把握,故而,无论从分析演绎还是概念理论的运用上都难免挂一漏万,但笔者还是努力尝试这种系统考查方式,以期了悟康德三大哲学批判体系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不同品质的分类,但并未明确与道德发展的阶段联系起来。而道德教育的德性伦理路径需要一个相应的个体德性发展的理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道德人格分类的发展性解读,有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理论,来帮助基于德性伦理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