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砖雕,俗称“硬花活”,就是以砖为原料雕琢的建筑艺术品,是我国一种古老且延续至今的建筑装饰艺术材料。时代的需求叠加临夏多民族文化的熏陶造就了甘肃临夏砖雕的大发展,形成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品牌。  相似文献   

2.
青海民间木雕包括古代木雕遗存和现代木雕作品。其形态涉及建筑雕刻、宗教雕刻、生活用具;其造型涵盖了远古图腾、传统风俗等内容。形态各异、种类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宗教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情省力》2004,(3):42-44
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白雕、木雕、竹雕四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四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四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  相似文献   

4.
康百万庄园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发家史料,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建筑的实物资料,它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备受各界朋友青睐。  相似文献   

5.
汉族的木刻,回族的砖雕,藏族的彩绘,共同构成临夏州大多建筑的主体结构和艺术美感。在那片多民族融合的土地上,除了满大街涌动的小白帽和绿盖头,就是无所不在的回乡回韵,在各种建筑上的凝固和吟唱  相似文献   

6.
宋士亮 《魅力中国》2014,(26):73-73
徽州木雕历史悠久,是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通过分析徽州木雕的艺术特征和艺术特点,了解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缅甸的民间雕刻艺术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盛行于13世纪,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完美体现。缅甸的雕刻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雕饰精美,巧夺天工,常见的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石雕、泥雕、漆雕等等,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在缅甸的雕刻艺术品中,木雕是最负盛名的,木雕的原材料大多选用黄洋木和柚木。雕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逐渐的改变着,最早的雕刻作品主要是人物、动物和花鸟等图案,此后便有了反映古代建筑、佛教寺庙、佛教故事、帝王及贵族们半世俗,半宗教生活等方面的题材的木雕作品。缅甸的雕刻师们具有…  相似文献   

8.
鲁盈盈 《魅力中国》2014,(26):72-72
本文主要简要概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的特点与发展。文中重点从人文思想和建筑艺术两个大方面来叙述中国建筑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并以河坊街和苏州博物馆为例讨论了当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庆娜 《魅力中国》2013,(25):99-99
美索不迭米亚的绘画作品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创作,以抽象的形式感悟生命状态,表达美索不迭米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汲取艺术形式来表达个人的艺术感受,特别是强调艺术家身心与默契,表达了画家对人文主义的关怀。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极具个性的拼贴画。强调色彩简洁统一.并运用“无意识”的游动的笔触来补充画面,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成为一种最直通人心灵的绘画形式,这些都是现代设计的启蒙,对后世的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相比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仅有百年历史的软木画显得还如此"年轻",但它却是将中国画和雕刻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作为有着60余年软木画创作历史的吴传福老人,已经是软木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代传承人,并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为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祖国的绘画艺术发展增添了浓重  相似文献   

11.
刘东红 《魅力中国》2013,(16):86-86
会馆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形态所体现的中国古建筑群的特点,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洛阳山陕会馆、开封山陕甘会馆、社旗山陕会馆中的三座照壁,堪称河南“照壁三绝”,它们所体现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文化内涵,都对研究和欣赏会馆文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洪军 《魅力中国》2010,(10):60-61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同样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侯文静 《魅力中国》2010,(32):271-271
挂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挂落在建筑中常为装饰的重点。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曹家大院的挂落做了考察取证,将这些挂落进行分类整理。从题材内容,构图特征,造型特征,雕刻手法等方面归纳分析,初步探讨了曹家大院挂落的艺术风格特征,希望可以填补山西挂落艺术特征研究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由于汉代齐鲁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山东成为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汉画体石题材内容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5.
赵晓波 《宁波经济》2004,(9):40-42,39
河姆渡文化耜耕农业、干栏式建筑及榫卯木作技术、编结和纺织技术、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河姆渡人非凡的创造力和实践力。本文试从营养学角度揭示河姆渡人拥有较高智商的物质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天津翠金湖会所"大堂穹顶艺术结构为例,分析并探讨穹顶艺术的工艺流程及艺术价值,使这种美的穹顶艺术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行业来.  相似文献   

17.
红木雕刻艺术品产业化是指红木雕刻艺术内容的大规模复制与商业化传播。苏南作为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在产业化方面与广东、浙江同类行业相比在品牌建设、产业群集聚、专业化分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差距。制约苏南红木雕刻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人才匮乏、经营模式单一、市场开发不足等。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品转型,拓展产业链为突破点,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常熟红木雕刻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光梓 《改革与开放》2011,(18):130-131
四川民居受到地形、气候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其体态轻盈、布局灵活、雕刻精美。通过旅游开发不仅能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同时还能更好地表现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提升民居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运用木版雕刻套色印刷在纸上或线版印墨后手绘的版画,可以直接粘贴在墙壁或门上供人们供奉和欣赏。此类画多用于岁末年初喜迎新年时张贴,故被称为木版年画。说起木版年画,人们首先便会想到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  相似文献   

20.
正质地细腻,色彩丰富,纹理多变,工艺先进;古典质朴,传统文化,民族艺术……2018年10月25日,法国卢浮宫,几把石头雕刻的茶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这是由法国文化部、法国国家艺术行业联合会主办的第24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国重庆秀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紫砂石壶,在这座艺术殿堂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展会期间,法国艺术家联合会主席塞尔奇·尼克对秀山紫砂石壶天然色彩、自然纹理及雕刻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称赞这是大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