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龙一春 《魅力中国》2009,(20):262-262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教学中德育渗透式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构筑学校德育工作的平台。语文新课标将学校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文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孙诗银 《魅力中国》2010,(4):142-142
《语文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原则之。是:语文训练和思想情感教育相统一。情感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是情感渗透的最有效和最得力的一门学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孙诗银 《魅力中国》2010,(1):104-104
《语文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原则之一是:语文训练和思想情感教育相统一。情感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是情感渗透的最有效和最得力的一门学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姜西荣 《西部大开发》2010,(9):40-40,6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充分说明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也是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渗透美育。通过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让课文中的形象活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学生对祖国壮丽山川景物和人物的美好品质由衷赞叹,对美好纯洁的事物有所追求,对丑恶、腐朽的势力进行揭露和鞭挞。用语文教材中关的因素教育学生,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在生活中创造美,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既会感悟美,又会创造美的新时代小公民。  相似文献   

5.
苏明明 《魅力中国》2013,(32):215-215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闼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  相似文献   

6.
梁树芳 《魅力中国》2014,(6):154-15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熏陶,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焦海滨 《魅力中国》2011,(6):196-19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对语文学科作用的最新、最高的认识。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加强人文性渗透。这样,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必将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  相似文献   

8.
马艳红 《魅力中国》2011,(18):172-172
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要着眼于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也就是精神层面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不仅仅是传授经验,更是精神启发,启迪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0.
陈祥伟 《魅力中国》2010,(10):139-139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假若语文教师冷若冰霜,又怎能使学生动情?不能以感情滋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钟如平 《魅力中国》2013,(32):378-378,370
语文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素质教育应是: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培养和美育的渗透。本文在对美育与教育、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实际,从“语言美”、“情节美”、“形象美”、“感情美”、“意境美”、“蕴含美”、“自然美”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方法”。文章力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采撷、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在美的探求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翟英姿 《魅力中国》2009,(24):165-165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假若语文教师冷若冰霜,又怎能使学生动情?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  相似文献   

13.
李艳丽  赵志勇 《魅力中国》2013,(13):155-155
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挖掘审美资源、创设审美情景、分析词句篇章等方式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孙国华 《魅力中国》2010,(21):92-92
文学与音乐本属一家,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给人知识和教育的作用。二者二合一,其效果定会相得益彰。同样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音乐元素,就会实现借用音乐的美感染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与探究的执著之心,从而提高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需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液高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二是掌握情感教育的原则;三是提高教师情感教学的管理能力;四是和学生在教学中展开主动,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6.
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关。生活离不开关,语文教育更离不开关育。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里面关的因素,运用各种有限的教学用具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欣赏、理解、描绘、创作美,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7.
白爱钦 《魅力中国》2013,(11):250-250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必修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必须连续性、传统性等特点,导致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阻力。作为长期性学习的科目,小学语文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语文教育的成效。在学生的系统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代接轨,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本文着重探讨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马敏 《魅力中国》2014,(21):128-128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目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各门学科自身局部性作用的发挥,也需要各门学科之间在密切联系与配合基础之上的整合性作用的施展。新课程标准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具体到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中,我认为语文教学要用“美术美”吸引学生,美术语言形象性的渗透,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进而调动学生的身心,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语言素养;美术教学要用“文字美”引导学生,语文文本内涵性的介入,让美术教学变得内容充实、内涵丰富,帮助学生养成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更深程度的思想性和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聂艳 《魅力中国》2013,(5):259-25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利用课程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占平 《魅力中国》2011,(9):136-136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生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中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