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美玲 《魅力中国》2012,(32):15-15
意境美是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一,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在艺术实践中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虚实相生”的境界。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传统绘画、音乐和艺术设计中意境美的运用,使我们充分的了解和体会意境美特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画创作孜孜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前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唐志契的论述中,“意中之事”、“眼前之景”分别代表“意”与“境”要描绘的内容。花鸟小品画盛行于宋代,其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虽为小品,却能蕴涵着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3.
林玲 《改革与战略》2002,(11):61-64
在中国文化中,受原始思维的深层制约,任何时空都被视作生命的时空、思想的时空和观念的时空,也就是说,时空被高度地主观化、生命化了.因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时空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意境,也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生命性的时空构成,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和人的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关于审美对象的基本范畴之一,具有美之本体的意义.意境以象为基础,却又超越了象,是包括象以及象周围的虚空的一个领域.因而,同象比较它具有更大的虚幻性、主体性、精神性和无限性.作为美学范畴,意境源于佛学,出现于中唐,盛行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是中唐以后审美和文艺创作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境往往作境界、意境等概念的省称,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论著中使用最多.  相似文献   

4.
王巧平 《魅力中国》2013,(13):88-88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关于它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因而,意境也是我国传统古典戏曲独具民族特色的一个基本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古典戏曲理论区别于西方戏剧理论的重要标志,与以西方戏剧为正宗的重冲突的戏剧观念有很大不同。意境作为戏曲赏评的综合标准和最高要求,居于戏曲赏评的核心地位。中国传统戏曲不仅是案头之作,而且是搬演之曲。中国传统戏曲的意境美,不仅散发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更是展露在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表演当中。  相似文献   

5.
昌应战 《魅力中国》2011,(4):250-250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入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6.
王喜娜 《魅力中国》2011,(14):288-288
境界,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王国维在中西兼容的基础上。将该说发扬光大。形成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论体系,凝结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美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也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并展开了深刻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就阐述一下自己对境界说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绘画表现主义美学。素材,构图,主观表现、笔触韵律综合体现绘画生理欲望精神结构。表现主义绘画揭示作画背景意义,探寻思想和内心暗喻。尼采艺术理论.直指表现主义纯粹尺度,性本能的崇高美。席勒作品力在生理欲望美由性本能提高到精神欲望美的范畴,从生理美学角度认识自我和绘画。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信息》2005,(15):68-68
画家简介 陈德彪:1974年生于福建三明,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古典青绿山水,代表作静物作品有《梦幻家园系列》。受中国绘画的影响,他的作品既有传统功力,又有鲜明的个性,取古人,又中得心源,笔墨当随时代,发展了中国画的传统美和西方画装饰美,色彩浓郁的特点。意境深远,色彩强烈,梦幻直感优甚之,把朦胧与层次紧密联合起来,是一位勇于探索的实力派青年画家。借鉴了毕加索的变形和马蒂斯的平面立体构图的美,使作品意境深远,色彩斑斓,富于联想。年轻有为,作品升值潜力无穷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墨艺术不单纯是笔墨所表现的形象,更多的是绘画者才情的流露。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罗国玮致力于研读哲学和美学,在注重对传统中国画研究的同时,敢于打破传统、另辟蹊径。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特点,涌动着无处不在的激情。画作中富有生命的线条和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梦幻般的境界,无不折射出他鲜明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10.
《宁波通讯》2008,(10):I0003-I0004
“尽精微,致广大”是徐悲鸿先生的经典画语,历史上有许多绘画大师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尺幅之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小幅美术精品。中西绘画史上都有小幅画的黄金时期,十七世纪的荷兰小画派绘画,中国宋代的宫廷绘画等,都是小幅美术的典型范例。小幅画画幅小,虽然制约了视觉的张力,但作品率真富有灵性,有心物统一的大美境界,不乏大幅画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1.
毛鸿达 《西部大开发》2010,(2):134-134,109
作为美学范畴的“阴柔”与“阳刚”,对立而又相辅相生。“阴柔”给人纤秀之感,阳刚给人大气之感。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艺术风格都在这两者“之间”进行着美学层面上的博弈。艺术风格作为民族思维意识主流的体现,随现代性情境而转换,就目前而言,中国的艺术风格更需要大气、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实践与理论以及中国文艺创作与批评方面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属于审美意识或美感的领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文学家的思想、感情所唤起的能动反映。国画的意境能够使人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相似文献   

13.
袁亦芳 《魅力中国》2014,(25):266-266
新闻语言中的美学是一个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学范畴,体现于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写作的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意境美、朴素美、情味美、文约美之中,主要通过一些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以及语言等来展现。  相似文献   

14.
迟京丞自称“老痴”,题款亦写“老痴”,痴倒是恰如其分,其习画三十余年,一直痴情于中国画艺术。其之所以称痴且老,是因为其对自己的绘画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将继续付之永不休止的努力。其崇尚传统却不排斥现代,借古而开今,作品的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力求体现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主张及执着于不鹜时流的绘画艺术追求,力求潜心大美之境界。  相似文献   

15.
周慧 《魅力中国》2010,(32):256-257
“淡”是中国哲学史和美学史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国琴论的核心概念。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其中“淡”是继“和”之后的又一美学范畴。本文将从“淡”况之文本内涵、“淡”况对道家音乐美学观的继承与发展、“淡”况与诸况之关系三个部分阐述“淡”况之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慧茹 《魅力中国》2010,(26):277-277
“中和”是我国最古老、最传统、最具有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涵义是谐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相济。而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人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因此这种传统的中和思想对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莉 《理论观察》2023,(1):128-131
“境界说”是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融汇中西美学的一个创造性美学范畴,为后世成事业、做学问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来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立德修身创作精品力作,并化用古贤哲的“境界”为自我的“无我”大境界,寄托其心系民族未来、情牵百姓民生以及关怀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大情怀大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境界说”也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与启示。我认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也应该具备此三种境界进行创作:“望尽天涯路”——超越“小我”追求讲好人民故事;“为伊消得人憔悴”——具备“大我”精神树好中国形象;“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抵达“无我”境界彰显东方智慧,贡献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意境美是我国古典诗词所独具的审美要素之一,从美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渊源进行探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等论述意境的萌芽,形成“意境美”的基础理论;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词意境美的追求,因为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佛家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姜云 《魅力中国》2013,(10):94-94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颇多,风格面貌呈现出多样化。具有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的特征。整体地观察中国历代之绘画,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所呈现的大多是委婉雅丽、萧疏淡雅之情。画中通常用笔柔和。情调委婉。此种审美倾向尤以宋以后的文人画为显著。其中弥漫着一种以阴柔美为主导的气息。因此从绘画欣赏这个角度来讲,主体创造的观念不同,决定了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风范、程式以及样式。  相似文献   

20.
余志刚  张雪蓉 《魅力中国》2013,(28):100-100
“意境”是贯穿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灵魂。透过作品的审美意境,陶瓷绘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得以更生动地传达和更广阔的延伸。集结独特的陶瓷品性和文化内涵。陶瓷绘画艺术创作独具魅力。本文着重介绍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从表现陶瓷绘画审美意境的层面解析了陶瓷绘画的写“意”手法。为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