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孔庆斌  李臣 《理论观察》2010,(4):175-176
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称为现场报道。在各种传播方式中,没有哪种方式能比现场直播更令受众有身临其境、身在其中的、真实的感受。近几年来,突破时空制约,把新闻时效性发挥到极限的现场直播节目愈来愈受到受众的欢迎。比如受中外媒体关注的“两会报道”、“国庆大阅兵”、“北京奥运会现场直播”,轰动一时的“神七飞天”和“太空行走”,以及“5.12”汶川地震救灾系列报道等等直播节目都引起了广泛影响。目前,一些地方台也开始将很多大事件、大选题以直播形式呈现给受众。现场直播不但越来越成为受众了解信息的及时手段,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媒介竞争与发展的大趋势。运用好现场直播,充分发挥其优势.记者的现场报道成功与否是关键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做好现场直播,广播记者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赵淋 《魅力中国》2011,(5):71-71,73
一年一度的两会在每年的三月如约而至。针对同样一个采访事件,不同介质,不同类型的媒体对两会的报道有共性,但是他们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如何能在相同的事件中发现符合自身特点的新闻成了两会报道是否成功的标志。在本文中,作者着重对《中国青年报》旗下的中青在线网站近两年对两会的报道风格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在面对相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事件时,不同的媒体要抓住自己的核心风格才能取得报道成功。  相似文献   

3.
马米娜 《魅力中国》2010,(31):115-115
深度报道是现代电视记者应该竭力追求的目标,继中央台一些注重深度报道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推出之后,各地方电视台以“访谈”“追踪”等形式的深度报道栏目纷纷出台,显示了“深度报道”在电视节目中的强大后劲。作为地方电视媒体,适应市场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必须走深度报道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简述突发新闻事件的特点、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的功能,主要针对媒体如何做好突发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资源共享.独具个性魅力的独家新闻报道,更能吸引媒体受众.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新闻第二落点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王冰 《理论观察》2014,(1):103-104
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8.
读者评刊     
《中国老区建设》2011,(6):64-64
老区的声音大起来 今年第4期两会报道主题鲜明,容量大,12篇文章17个版面,读后犹如春风拂面,令人振奋。报道及时回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去年贵刊两会报道主题是呼吁“老区优先”,一年过去了,媒体的呼声落实的怎样?看了今年贵刊的两会报道,  相似文献   

9.
连续三年,《中国报道》获准进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在代表、委员驻地及新闻中心等区域摆放。“两会”期间2014年第3期《中国报道》封面故事“大国善治”引发了与会代表、委员的阅读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两会已开,这个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事,同时也是媒体的狂欢和竞争。越来越扩大的版面、越来越丰富的报道内容和形式,还有互联网、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参与。媒体不再将两会报道作为一个被动的任务,而是将自己作为一个上下沟通、聚集民意的平台,增强了政  相似文献   

11.
石娇娇 《魅力中国》2014,(20):292-292
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发展中形成一套成熟的专业新闻报道方式。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社会公众利益为首位,不为任何个人和集体谋私利。在这样的要求下逐渐形成了新闻这一专业的媒体行业。自媒体的兴起,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使得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新闻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用术语。同时自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比传统的媒体更强大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君瑞 《魅力中国》2014,(26):276-276
新闻评论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是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从评论中可以体现出新闻媒体的主要倾向,没有评论的媒体是不完全的媒体,更不可能是有影响的媒体,写好新闻评论,是记者提升自我的需要,更是媒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头条报道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角度多样,精彩纷呈.本文以此为案例,就当下媒体报道会议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写好会议新闻,提出了几点可供借鉴的意见.通过翔实的事例,探讨新闻媒体如何做好会议新闻的策划及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4.
电视批评报道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形式 ,较之其他媒体 ,其更具有威力、穿透力 ,但也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因此要提高电视批评报道的质量 ,应注意方式、方法和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曹曼茹 《魅力中国》2010,(11):85-85
近两年来我国的新闻报道中,从“深圳梁丽案”、“杭州飙车案”、“湖南罗彩霞案”、“湖北邓玉娇案”等一系列司法案件的相关报道,到去年发生在广州的“番禺垃圾焚烧处理厂选址事件”,媒体在事件中凸显出来的干预作用,已经超出了舆论监督的范围,今后在类似报道中媒体赢该如何把握好尺度,已经摆在了所有新闻工怍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16.
丁云 《理论观察》2009,(3):184-184
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广播新闻连线报道也以其形式新颖、现场感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听众喜爱,被广电媒体广泛运用。连线报道亦叫电话连线采访报道,它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直播问播报出去。通过记者连线报道的描述,把现场的氛围很好地展示给听众,使听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视觉效果”和现场感,极大的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广播新闻的连线报道具有很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王紫园  王小军 《发展》2010,(10):71-71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最能充分运用和体现电视媒介特殊技术手段优势的报道形式,是一种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电视记者在事件现场的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的传播方式。现场直播以其最快的新闻时效性、更强烈的现场感和更可信的权威性,满足了电视观众获取信息时“先睹为快”的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冯洁  李锦白 《理论观察》2009,(3):168-169
随着全球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都渴望在第一时间知晓天下事和身边事,随之而来,众多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时,媒体竞争的关键之一就是看谁“快”。谁快谁就吃到了最新最好的一块“蛋糕”。广播作为传统媒体,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即时插播新闻”应成为快新闻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相似文献   

19.
左琳琳 《理论观察》2008,(4):180-181
一、什么是电视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一词起源于西方新闻学,其定义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我国电视界借用这一名称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长度,又有别于动态性报道的电视新闻类节目。相对动态性新闻而言,深度报道更偏重于开掘事物的深层含义,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与它事物的关系,力求做到反映现实、揭示过去、预测未来。这类节目往往采取“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区建设》2011,(4):1-F0002
全国两会历来都是一场新闻大战,为了做好新闻报道,为了将最有分量、最受瞩目的新闻传递给广大受众,各媒体的上会记者都会使出浑身解数,跑驻地、守会场,为了采访到某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甚至想办法“围追堵截、死缠烂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