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如何看待制造业服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然而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空心化",也警示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实施应更加慎重。本文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去制造业","完全服务化"并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药,慎防中国制造业未实现"创造"的同时,失去了"制造"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分析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2000年至2014年跨国行业层面样本数据考察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对一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一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但这种推动作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与市场主导型相比,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金融发展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推动作用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中更为明显,在高收入水平的国家中不显著;金融发展仅对一国基于国内服务投入的制造业服务化有推动作用,对基于国外服务投入的制造业服务化有"挤出作用"。政策含义是: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应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张培  张丽平  李楠 《科技和产业》2019,19(11):16-21
当前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发展与现有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特征,遵循服务化的动因、过程机理和结果的逻辑主线,总结提出制造业服务化逻辑框架与关键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引出先进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性,备受相关企业重视。而就广西而言,其发展现状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此为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众多发展要素中选取相对最重要的几点,对广西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徐 《科技和产业》2024,24(14):28-33
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迈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环节。当前制造业转型面临数字化与服务化双重滞后困境,而数字服务化概念诠释了数字化与服务化的耦合关系。以TOEP(技术-组织-环境—过程)理论框架为基础,运用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制造业数字服务化转型的战略选择和路径依赖。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单因素不能促进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第二,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由多路径实现,体现了“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6.
实现价值创造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根本。文章基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探讨制造业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模式和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互动层次;然后基于这两个维度构建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矩阵,详细阐述并比较了九种服务化价值共创模式;最后得出结论,以为制造业实现价值共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服务化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介绍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概念、动因和发展模式,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讨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制造业融合客户新需求,以价值链延伸为基础的"产品+服务"的新型制造模式,是推进制造业价值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化的过程。制造业服务化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进制造企业建立全流程服务客户需求的生产制造方式和新型商业模式,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构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服务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之一,也是制造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制造业在近年来也开始踏上服务化的征程。在分析汽车制造业服务化成因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法,选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投入服务化的角度,计算了汽车制造业零部件、物流和研发三方面的服务化投入,分析了我国汽车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与国外汽车制造业服务化现状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汽车制造业之间服务化水平的差距,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辽宁经济》2014,(9):4-8
制造业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则是当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们应把握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引导,通过宣传指导、申请试点、深化主辅分离和产业政策配套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有突破、有典型。  相似文献   

11.
董华  江珍珍 《南方经济》2018,37(10):132-144
“服务悖论”的存在一直是制约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主要障碍。服务化过程中的组织创新跟不上服务化战略的要求是造成“服务悖论”主要成因。大数据的兴起不仅为新时期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了新的驱动力量,大数据价值创造的新特征也为缓解和克服“服务悖论”提供了具体的路径与机制,包括:基于大数据进行顾客需求挖掘开发促进服务化产品设计的创新;关键流程数据化以及多流整合推动组织结构与流程的重组;高速数据信息的流动共享加快管理模式与服务文化的转型,以及资产虚拟化大数据共享实现制造服务供应链资源的集成与协同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可初步建立大数据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一个简单战略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2.
夏秋 《南方经济》2020,39(3):53-72
采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法,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实证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发现:(1)服务化对出口市场扩展边际、产品种类扩展边际、价格边际有倒U型作用,对数量边际有抑制作用。(2)服务化对扩展边际、价格边际的倒U型作用和对数量边际的抑制作用在OECD与非OECD国家同时存在。(3)按技术复杂度划分服务部门后发现,低端服务化和高端服务化对扩展边际的影响较为一致,但低端服务化对价格边际的影响不显著,且对数量边际的抑制作用大于高端服务化。(4)产品内分工加强了服务化对价格边际的积极影响,弱化了服务化对数量边际的不利作用,但对服务化与扩展边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深入产品内分工体系,循序渐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有助于提升高端出口能力,对优化出口结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伟江  吕镯 《南方经济》2018,37(5):1-21
文章使用上市公司2007-2016年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DI合成控制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营改增"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及"营改增"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营改增"政策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经由制造业服务化来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作用并不存在。文章的研究对"营改增"政策完善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本文基于数字化赋能视角,通过对“金风科技”和“陕鼓动力”的纵向双案例研究,探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经历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融合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差异化产品研发流程经历了产品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再到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数据采集分析能力、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力、运营方式平台化能力是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层面主要因素,且三种因素的演化推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从数据存储阶段到数据融合阶段的演进过程。研究成果丰富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理论,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 能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欣  庞玉兰 《改革与战略》2011,27(6):132-134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的地位。鉴于装备制造业如此重要的地位,文章从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了提高产业规模、促进技术进步、实施名牌战略和重视人才作用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既是技术创新,也是管理创新,是技术与管理交融的过程。文章基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涉及技术、管理、人力的发展及重新组合配置,分析了当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存在认识误区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的四个基本目标,并给出五个方面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1家江苏民营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工艺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强度要高于产品创新,表明江苏民营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是以工艺创新为主导;(2)组织学习对工艺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对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表明江苏民营制造企业的组织学习是以工艺创新为主要目的.研究发现为推进江苏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指导,要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关键在于营造以实现产品创新为主要目的的组织学习氛围,走以产品创新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外汇储备的定义、本质、来源与功能 形式上,外汇储备是指一国央行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本质上,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通过货币发行权集中持有的以外币标示的国际财富或资产,即归属于本国的国际资产. 从来源上,外汇储备分两类:一是由外贸顺差形成的权益性资产,这是经常项目差额积累下来的国际净财富.简单讲,我国这部分外汇储备是用出口商品与外币对换得来的,钱货两清后,我国是这部分外汇的拥有者,可以自由支配.目前,中国拥有这类权益性财富的总额大概2万多亿美元.二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形成的债务性资产,如外资流入等.简单讲,我国这部分外汇储备是用人民币与美元相交换得来的,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外债.对于我国而言,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债务性资产,不能随意动用.目前,中国拥有这类债务性资产近万亿美元左右.债务性资产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前者主要指外国在中国的实业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这部分债务性外汇资产的流动性较小,我们使用的空间比较大;后者主要指外国在中国的证券投资和不明目的的热钱,这部分债务性外汇随时都有可能撤出中国,因此需要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