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如何让这些失地的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发展,共享发展的成果?观念转变是根本。失地的农民转换为市民,不仅仅只是身份的转变,从深层来说,更是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2006,(2):29-29
维护农民权益,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我们在宿城区的调查看,随着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了保障。目前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郊农民失地失业问题严重。近些年来,县级以上城市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3.
梁茜 《改革与开放》2012,(15):14-15
一、问题的提出——市民化道路仍未终结 当前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结伴而行的是城郊新市民的成批涌现.土地被征用,城郊农村撤村建居,城郊农民在户籍上成为市民.  相似文献   

4.
王丹 《理论观察》2009,(1):108-110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通过旧城改造等项目把越来越多的城郊地区划为城区范围,通过旧城改造等方式征用城郊农民的土地进行开发。农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城郊农民通过“农转非”一夜之间变身为市民,住在征地后的还建楼里,这是农民的真实意愿吗?尽管城市化是一股不可避免的潮流趋向,但是我们更应该根据实际逐步加以推进,把农民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切实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衡量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考验、考察政府管理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点。因此,针对当前“失地”农民就业呈现出的就业领域的低端化、收入的不均性、就业途径的无序性、就业主体的老龄化等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力、社会的聚合力、个人的创造力等三个维度的合力,为破解“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稳定和提高“失地”农民收入,扩大“失地”农民就业市场,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提高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农民失地进城后,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集中安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自觉融入城市文化,转变为城市市民,这就会影响城市稳定和我国城市化进程.因此,应从完善相关政策、整合文化资源、调动失地农民自身积极性等方面,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城市文化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民失地进城后,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集中安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自觉融入城市文化,转变为城市市民,这就会影响城市稳定和我国城市化进程。因此。应从完善相关政策、整合文化资源、调动失地农民自身积极性等方面,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城市文化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民失地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城乡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所有的保障。目前,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而一次性给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农民失地问题能否解决好,必将影响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乡村的进程。正是基于农民失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本论文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研究,试图为解决我国农民失地问题提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靖江市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研究农民失地权益保障现状,调查失地农民对权益保障措施的满意度。经研究发现,失地农民对权益保障总体满意度并没有达到预期,尤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不高。文章研究提出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应该加大土地监管力度,以合理补偿为原则提高征地拆迁的透明度,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职业培训,帮助失地农民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民素质提高,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0.
养老,无论古今还是中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新的历史务件下,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尤其是城郊的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去了长期以来为他们提供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的土地.于是,如何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养老问题,成为了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文章以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为探究对象,以期能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参考意见,进而促进失地农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重庆经济》2007,(8):30-35
为了搞好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组成调研组到成都学习统筹城乡发展经验。调研发现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五朵金花”模式、农民转市民的“温江模式”和远郊农民合作的“汤营模式”值得学习借鉴。现将调研报告摘录于后,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左永祥 《重庆经济》2007,(12):22-25
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民变市民是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任务。而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重庆实施“一圈”带“两翼”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将分配领域的方针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成"效率与公平并重",提高了"公平"的地位.为了践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方针,解决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权益保障问题,文章从法理学角度探讨了失去农用地的农民在失地前、失地中和失地后的权益受损状况.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镇建设是“森林重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部分乡镇的生态建设概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城郊生态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查明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了重庆城郊森林生态镇建设的发展对策,力求指导重庆市城郊森林生态镇建设。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传斌  方竞 《乡镇经济》2006,(12):16-18
一、农民失地问题的背景及现状 (一)农民失地问题的背景 1.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就经济和社会结构演化而言,现代化就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加强工业区建设和扩大城市规模,必然要求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为发展工业和建设城市提供土地,征用农民土地和产生失地农民就不可避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失地农民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性前提,农民失地客观上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失地农民的利益维护问题。本文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体土地被越来越多地征用,"少地"或"失地"农民将随着征地量的增大而增加。保障"少地"或"失地"的农民获得长期稳定乃至富足的生活来源,使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尊重,这事关农业、农村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郊租地农民行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客现行为。城郊租地农民行为动机的特殊性引致其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特殊性。改善城郊租地农民的行为过程,有助于促进中国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重庆市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江蓉 《特区经济》2010,(5):216-217
重庆市有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适度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才能为大批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提供可能,为实现城乡统筹创造条件。本文描述了重庆市县域城镇化的现状,剖析了其发展进程和发展阶段,并对县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作了相关性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民增收一直以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在中央把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处于城镇化前沿的城郊农民增收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文章以成都市为例,在统筹城乡经济的背景下,阐述了城郊农民的收入现状及其特点,分析了影响城郊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破解城郊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研究,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为例;农民土地征用补偿缺乏法律规制,提出在我国建立农村失地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论述了建立我国农村失地人员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得出了必须加强我国农村失地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立法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