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逐渐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集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环境建设战略、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战略和激励开发战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集聚战略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在合作中各展其长、各尽所能.实践证明,产学研协同是科研成果培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实施模式.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由企业的自身积累和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普遍趋势。江苏省常州市以科教城为载体,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使科教城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新型的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对外辐射平台。其引进名校、名院等高科技研发资源为当地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服务,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企业高层次人才能够为企业创新提升、经济转型升级及城市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尽管企业是人才使用主体和人才开发的直接受益者,但是政府的统筹、引导、激励等政策举措对于城市集聚企业高层次人才往往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许多城市都已深刻认识到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将企业高层次人才优先开发提到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5.
人才特区是我国经济特区的概念及经验向人才要素领域的延伸,是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实验区^[1]。人才特区是中国特有的概念^[2]。发达国家没有“人才特区”这一概念,但都在特定的区域实施了特别的的人才战略和政策来引进高端人才^[3]。如美国硅谷、德国的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日本筑波等世界著名的人才集聚区,其实质就是人才特区。分析这些发达国家高端人才集聚过程中采用的工程和政策,可为我国人才特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韦健  黄飞  黄红星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63-165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企业聚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才聚集的过程。产业集群是人才聚集形成的基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人才集群得以实现。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该创新区域人才引进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以人才要素的集聚带动其他要素集聚,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产业集群与人才集群良好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业创新名城的精神,加强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结合,促进金融资本要素向科技创业企业集聚,南京市科技金融与企业服务部联合多家金融机构于2014年3月11日上午举办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实务讲座暨金企对接交流会",近30家科技型企业到会参加了培训和对接。  相似文献   

8.
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集聚不仅能够带动科技创新,也能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才集聚的总体规模、结构及分布和产出效能的现状,对人才集聚效应带来的经济性效应,影响人才集聚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中国人才集聚在时空分布、人才政策和人才流动方面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合理、人才政策待完善、国内人才大量外流的问题,提出发挥人才“虹吸效应”、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降低人才流失率的可行性措施来加强人才集聚在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方面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相似文献   

10.
<正>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亟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要素凝聚力,促进创新要素从“聚合”到“聚变”。  相似文献   

11.
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对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江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两个率先"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将研发机构建在企业,推动企业完善研发基础条件、将人才工作重心转向企业,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向企业流动,将科技政策落实到企业,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将创新资源集聚到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等5项措施进一步增强江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省级层面出发,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水平的激励效应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要素禀赋较低的省份之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企业创新、市场化水平和高校人才流入这3个渠道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这为政府相关部门评估区域发展条件、完善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关于激励研发创新的相关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和效率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目前政策主要着力点在于对企业或行业的激励上,尚可能带来企业进行"策略性"创新、对一线研发主体-研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不足等问题.基于个人所得税角度,通过对比中国大陆与其他三地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试图提出直接给予研发人才普适性税收优惠的建议,并就完善现有政府研发补贴及企业所得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更好吸引和留住研发人才,为中国科技兴国战略注入新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苏科技信息》2006,(9):I0005-I0005
<正> 常州市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市政府《关于常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决定启动实施常州市"十一五"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常州市科技创新五大工程之四"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是常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增加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真正形成"产业企业集聚人才,人  相似文献   

16.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以佛山市三龙湾区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发现不同创新要素集聚对三龙湾企业科技创新影响不尽相同。在创新主体集聚方面,产学研没有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在创新环境方面,金融、交通运输企业集聚对企业科技创新影响不显著,而知识产权保护能显著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在创新条件方面,企业自身资本、人力均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安徽省创新人才激励的措施成效与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近年来安徽省作为毗邻长三角的中部区域省份,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差距,并提出了安徽未来完善激励机制、集聚创新人才的措施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