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文盛 《当代经济管理》2002,24(5):13-18,27
本文在对影响石油资源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起石油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标准 ,并对我国石油资源的安全进行评价与预警。指出 ,2 0 10年以前 ,我国的石油供给处于高度危险区 ,2 0 10年以后 ,石油资源安全程度将提高  相似文献   

2.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内外石油供给形势和资源发展前景,阐述了立足国内和争取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关系,提出立足国内是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对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提出4种主要途径,对国内劣等油气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供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消费结构呈正相关关系。石油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实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基础性环节。我国目前及未来的石油需求与石油供给存在较大缺口,石油战略的核心是建立多元化的石油可持续供应体系。这个体系应由国内石油勘查开发供应体系、国外石油供应体系和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三部分组成。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应该实现东西部地区、陆地和海域共同发展;国外石油供应体系应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石油战略储备应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个长期难题是能源供给小于能源需求.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可以很好地防止中国能源供给失灵,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红 《全国商情》2009,(4):91-93
在高油价时代,从石油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世界各国都更加注重自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过程中,有必要比较、分析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模式的特点.本文从世界石油战略储备的产生及发展入手,分析了美日石油战略储备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启示,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能源供给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长期难题。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需要调整优化。用财税等公共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可以很好地防止中国能源供给失灵,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地区各国的能源供应一直处于“各自为战”状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能源的生产、运输、供应与消费均被纳入国际化轨道,全球范围内争夺石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日、韩三国同在东北亚地区,石油资源储量贫富不一,石油自身优势不尽相同。对区外石油的依赖,特别是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进一步增强,使中、日、韩三国均受到供应安全隐患的威胁,惟有加强合作,才能改善本地区的能源安全状况。中、日、韩三国能否找到能源合作的利益交汇点?阻力何在?本文将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展地区能源合作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能源逐渐枯竭,根据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到2050年左右,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能源危机将席卷全球.极大依赖于传统能源的发达国家受害将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工业大幅度萎缩,或甚至因为抢占石油资源而引发战争.为了避免这些窘境,目前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在积极开发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新能源.这也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石油安全的日益恶化、石油的金融化要求我们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来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石油期货在对石油安全发挥保障供应和降低石油价格风险等作用的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应从打破石油市场的垄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建立成熟石油市场,实现石油定价市场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逐年加深,石油供给安全问题日益显现.中国应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地缘经济能源战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石油开发与合作.在这一战略中,西部边疆省区新疆、云南、广西,将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潜力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际油价飙升下的中国能源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石油价格攀升已引起世界普遍关注,对世界经济也造成了重大影响。国际油价上涨,也使我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面对一路劲升的油价,中国在能源战略举措上,既要加强国内石油勘探与开发力度,又要扩大国际原油投资合作;既要有效利用有限的石油资源,又要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交易,减少价格波动风险,并着重从石油价值链和石油市场的金融制度上加以制衡。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国内石油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我国石油供需缺口,本文对解决我国石油供求矛盾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利用国外资源、加强资源勘探、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健全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和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石油需求与日俱增,使中国的石油供给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进口压力不断增大;进口渠道、运输线路单一;诲上石油运输过分依赖外国公司;目前中国尚未建成石油战略储备,而中国积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又面临困境.就中国石油供给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费,基于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辽宁物流业能源消费现状、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趋势、能源强度进行分析,从加强物流科技供给能力、不断研发与使用节能物流设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能源消费水平,进一步完善物流环节、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与使用比例等方面提出促进辽宁物流业节能减排、提升服务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石油金融:融合态势与特征 世界石油与金融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从资源性商品到金融产品两个阶段。从1942年底美国对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的战略交易,到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美国利用当时对全世界黄金储备的某种绝对垄断,在建立了所谓的金本位交换体制的同时,也加速了对石油储备的集权力量。从储备黄金到储各石油,美国对石油的战略利益蔓延至世界主要产油国家。  相似文献   

16.
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GDP年均10%的高增长,但以大量资源与能源消耗和高碳与污染排放为代价的高增长显然具有不可持续性,而且随着我国能源供给安全与能源生产消费环境影响安全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凸显和加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低资源(能源)消耗和低碳(污染)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为此,本文拟从能源安全约束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必然性,探讨向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有效途径与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充分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明显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性供给约束日益趋紧。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土地、淡水等资源的节约使用,对于改善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和方式,促进食品消费模式的科学化,实现食品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能源供给侧改革是适应"新常态"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从产能严重过剩、能源结构高污染不合理、能源产业体系高能耗低效率、能源安全压力日增4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美、英、日在能源供给侧改革的经验,总结了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重点和政策借鉴。从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和深化能源市场监管体系4个方面对新常态下中国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能源主要消费国,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能源的政策特点及走向在发达国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围绕能源安全问题对能源政策进行调整、能源消费不断趋向安全清洁和节能增效、鼓励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政府实施财政补贴政策、能源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日益联系紧密等政策,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油天然气的供给已成为人类社会保持繁荣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文明能否维系,基本上和能源供给划上了等号.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不可再生能源已日益濒临危机,在不可逆转的资源局势下,可再生能源产业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聚集点.我国是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国,能源压力自然也与之成正比.据悉,由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主办的"2012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暨项目投资洽谈会"将于年底在北京召开,协会将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全面展开相对应的指导和促进,包括政策解读、行业分析、融资指导、资金申报、项目发布、合作对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