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和国际学术研究存在较大差异,终极控制人往往通过金字塔结构控制上市公司,但其所有权和控制权并不分离,我们称其为"金字塔结构之谜",政府作为终极控制人时,这一现象尤其明显。本文还发现,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所有权平均为33%,远远高于CDL(2000)东亚经济体的样本均值。此外,家族作为终极控制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占较大比例,大大高于早期的样本;和其它东亚经济体相类似,家族倾向于以较少的现金流量权获得较多的控制权,与政府作为终极控制人存在较大差异。终极控制人性质对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时,应首先考虑内源融资,其次是负债融资,最后考虑发行股票。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为什么不同于成熟理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究竟何在?本文通过对2008~2011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行为从治理结构角度进行实证研究,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偏好股权融资,把发行新股、增发和配股等作为筹措资金的最优选择,与优序融资理论的基本观点相背高.依据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制度背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特定的治理结构出发,从大股东控制的角度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 相似文献
4.
控制权视角下上市公司外源融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控制权为视角,通过构建统一的数理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期限条件下的债务融资和不同融资对象的股权(再)融资,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不影响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下,公司盈利能力越强,越偏向于股权融资;融资金额越多,越偏向于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上市公司在有融资需求时,融资顺序依次为内部留存、债务融资、股票融资。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呈现与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不同的特点,即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过度偏好透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 ,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较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冲动 ,导致许多公司滋生“圈钱”行为 ,对公司的持续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种异化 ,只有创新制度 ,才能清除其生成的深层土壤。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经从融资成本角度论证了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原因,本文首先在辨析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等概念的基础上对针对作者观点提出质疑的其他学者的观点做了评析,其次对股权融资中的成本因素及其形成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并论证了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由于构成股权融资成本各因素约束力的差异,造成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此为股权融资偏好的第一层动因;由于中国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导致股权融资成本对企业内部人的融资决策缺乏约束力,使融资人以最大化个人效用函数为目标选择融资方式,此为股权融资偏好的第二层动因。本文最后提出了若干纠正成本软约束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外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融资的优序为 :先内部集资 ,再次是发行债券 ,最后才是股票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却偏好股权融资 ,文章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龙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9):89-89
根据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经验,上市公司在有融资需求时,融资顺序依次为内部留存、债务融资、股票融资。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呈现与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不同的特点,即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本文分析了股权融资偏好的表现和弊端,从融资成本、公司治理和制度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融资结构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看,融资顺序理论得到遵循,股权融资方式受到冷落,而我国上市公司却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成本背离风险收益对等原则、股权结构不合理、证券市场功能不完善、国家融资体制存在缺陷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治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完善法规制度,确保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理论视角,对2006~2009年间受到中国证监会或交易所处罚的违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高管人员薪酬、薪酬-业绩敏感性与公司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违规发生概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过低的年度薪酬会增加公司违规的概率;与配比公司相比,业绩较差的违规公司有着较低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高管可以依据公司的业绩选择利已的薪酬-业绩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定向增发和公开增发.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其大股东巩固控制权地位、维护自身控制权利益的考虑.股权再融资,实质上是一种股权结构的内生性调整.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研究对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的效果褒贬不一.从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出发,以1997~2006年10间发生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公司为样本,对国有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国有股东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的双重作用:总体而言,国有股东相对于非国有股东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者利益保护,但在相对控股的范围内,更高的持股比例将导致投资者利益保护更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定向增发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最为青睐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定向增发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攫取控制权收益的渠道,并带来了实现无风险套利的机会,这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体现的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与控制权转让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在不加区分行业竞争程度的情况下,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与终极控制权由国有投资主体转为民间投资主体,以及在国有投资主体间转让呈现替代作用,而与终极控制权在民间投资主体间转让具有互补作用。将样本按照行业竞争程度分类后的检验结果表明,在高度竞争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与终极控制权由国有投资主体转为民间投资主体、在国有投资主体间转让,以及控制权的直接变更具有替代作用,而与控制权在民间投资主体间转让具有互补作用,这说明高度竞争行业更容易发生成功的控制权转让;在低度竞争行业,由于市场竞争作用的限制,终极控制权由国有投资主体转为民间投资主体对公司业绩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产品市场竞争与控制权由国有投资主体转为民间投资主体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覃家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86-91
企业家由于拥有信息优势,倾向于在经营过程中侵占投资者的部分收益作为私人所得;外部权益投资者为此而采取随机证实活动,并且投资者的股份越大,其证实的概率越大;除了证实活动,投资者还将要求解雇权、撤资权、清算权等各种控制权作为约束企业家机会主义、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但这些控制权的分配受到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人力资产特性、行业特征、企业资产的抵押系数以及企业经营年限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大部分命题得到了我国私营企业和创业投资的数据的良好支持。 相似文献
18.
《现代财经》2015,(10)
一些民营企业混合了少数国有股份,在股权层面形成了政治关联,而这种形式的政治关联能够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引入制度理论中制度逻辑的分析视角,识别了股权层面政治关联的两种效应,即经济效应与行政效应。以2004-2013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这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且股权层面政治关联加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表明这种政治关联具有行政效应。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股权层面政治关联之所以具有行政效应,是因为行政逻辑主导的国有股东对企业资源的掠夺,这种掠夺会损害企业绩效;高管个体层面的政治关联能够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且其缓解作用在存在股权层面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中更强;此外,股权层面政治关联的行政效应在企业陷入危机时会转化为经济效应。研究结论为民营企业是否引入股权层面政治关联提供了决策依据,也对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内部人所有权与企业价值——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内部人所有权,将其区分为"广义内部人所有权"和"狭义内部人所有权",考察了其不同的委托代理问题。运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企业价值与"广义内部人所有权"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同时也验证了"狭义内部人所有权"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结论表明,监督效应与侵占效应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中发挥作用,企业大股东易于勾结起来和高管形成串谋侵占小股东利益;堑壕效应与利益趋同效应在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中同样发挥作用,但由于在中国,"狭义内部人所有权"普遍极低,现有数据难以给出完美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