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退休年龄、生育政策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影响日益凸显的现实背景,运用系统精算模型对四种情况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动态模拟,以重点观察延迟退休年龄与调整生育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以及降低缴费率的可能性.研究显示:(1)在不实施任何改革方案的情况下,大约30年后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出现亏损,面临支付危机;(2)而适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引入“单独二孩”等生育政策调整,则可以消化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为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的改革提供基础;(3)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缴费率显著降低,基金收支仍能保持略有盈余的状态,从而减轻企业和职工的缴费负担,为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创造条件.因此,适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和调整生育政策,是实现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对五种生育情景下不同退休年龄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进行测算,并分析降低社会统筹缴费率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随退休年龄的延长而下降,随人口增长率的上升而提高。0%-100%符合全面二孩政策规定的妇女生育二孩,使退休年龄为60岁时的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降到191.8%-196.3%,使退休年龄为65岁时的最优缴费率降到107.7%-116.4%。(2)除了受生育政策和退休年龄影响外,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对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个人主观效用贴现因子和社会贴现因子的敏感性也较强。(3)降低社会统筹缴费率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增进社会福利,而且有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因此,文章为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缴费率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育政策调整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单独二孩政策的外生冲击,评估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实证检验生育多孩与女性就业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1)单独二孩政策使单独夫妇生育二孩的概率显著增加2.3%,但政策效应主要集中于34~39岁和高学历女性群体。(2)单独二孩政策并未显著降低政策目标女性的劳动参与,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也不存在年龄和学历上的异质性。(3)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夫妇,单独夫妇与父母公婆同住的比例明显更高,这可能是政策未显著降低单独女性劳动参与的原因。此外,幼儿园等公共照护资源供给与祖辈同住存在互补效应,因而也能抵消生育对女性就业的负向冲击。本文的研究表明,生育二孩并不必然抑制女性劳动参与。但要实现女性生育与就业的协调,需要有可替代的家庭和公共儿童照护资源做支撑。  相似文献   

4.
理论研究普遍认为,基金制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优于现收现付制,但这几乎都是基于人均资本视角的判断。本文在外生和内生生育率两种情形下,从福利经济学视角分析基金制是否完全优于现收现付制。理论模型表明,在一定参数组合下,无论外生生育率还是内生生育率,都存在使现收现付制下社会福利高于基金制下社会福利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模型的数值模拟显示,存在使现收现付制下社会福利更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且在外生生育率下(符合我国生育政策)现收现付制缴费率在12%左右社会福利最高,内生生育率下(符合发达国家生育政策)现收现付制缴费率在6%左右社会福利最高。前一数值与已有研究成果观点相近(我国社会统筹部分缴费率应下降到15%左右),后一数值与美国(62%)、日本(77%)等发达国家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缴费率相近。稳健性检验显示,只要参数赋值在合理范围内,数值模拟主要结论不变。本文为降低现行我国社会统筹部分养老保险缴费率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基于对甘肃省兰州市城市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显示:(1)居民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2)二孩政策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了解;(3)经济是影响生育二孩的最主要因素,生育意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进一步降低的趋势;(4)居民的生育意愿和受教育程度成反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更不愿意生育二孩;(5)男性生育二孩的意愿比女性高;(6)单独家庭的年轻夫妇更愿意生育二孩.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湖北省4 661个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对已有一孩的城镇居民家庭二孩的生育意愿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二孩生育政策放开的情况下,湖北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不愿生育二孩的比重达到61.4%,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经济压力、少生优生观念和时间压力等方面;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以上城镇居民家庭不愿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妻子的年龄、学历、职业、一孩的年龄及夫妻二人的迁移经历等都是影响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不愿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随后。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单独两孩”政策正式获批。2014年,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变动,“单独二孩”政策将全面落实,影响1500万至2000万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妇。事实上,“单独二孩”是三中全会《决定》公布后少数可以被清晰地翻译成英语、并且迅速被全球媒体解读的中国新政。从外媒反应看,中国应对人口结构失衡的动作早已超越政治层面,成为经济领域的国际性话题。对于一个注定要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国家来说,现实与变革会如何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人口预测模型和养老金收支缺口模型,在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城镇出生人口短期和长期影响的基础上,测算了“全面二孩”政策不同实施效果情景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将推迟城镇总人口峰值出现的时间,同时会增加人口峰值的规模。(2)政策效果在悲观和折中情境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只是推迟了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口下降拐点出现的时间,改变不了参保职工人口下降的总体趋势;在乐观情景下,可以保持参保职工人口的基本稳定。(3)“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有利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政策效果从2037年开始显现,三种政策效果情境下弥补当年养老金缺口的比例分别为36%,52%,68%。影响效果从2040年开始逐年减弱,到2050年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比例分别下降至11%,27%和50%,不能改变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有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缴费率高达20%。企业缴费率过高既有制度设计的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过高的企业缴费率在宏观上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微观上不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制度上破坏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为有效降低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企业缴费率,同时增加居民收入,关键要由财政承担降低部分的缴费责任,多渠道筹措养老保险基金,并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其主要矛盾仍然是如何筹资和如何给付的问题。社会统筹主要通过提高缴费率和扩大覆盖面两条途径来增加基金供给,而现行制度却面临着养老金供给的两难困境。一是提高缴费率增加了基金收入,但不利于经济增长与扩大覆盖面;二是不同群体实行差别费率有利于扩大覆盖面,但加剧了养老金收支的失衡。经数理模型与实证分析,社会统筹缴费率应该保持适度水平,同时应该对不同群体实行差别费率的政策进行调整,以建立养老保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追踪数据,以"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半连续型DID作为识别策略,研究了家庭二孩生育决策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家庭的二孩生育决策会对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产生正向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数量效应"和"政策效应"均存在.从数量效应来看,生育二孩的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比未生育二孩的家庭高5.25、,风险资产持有比例高10.3N;从政策效应来看,"两孩"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概率提高了6.98'/,并使家庭持有风险资产的比例提高了13.1%.其次,二孩生育决策对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主要是因为孩子数量增多使家庭由于即期和预期支出增加而面临流动性需求,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积累家庭更倾向于投资回报较高的资产,从而增加了当期对金融资产的配置.  相似文献   

12.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但也存在如隐性双轨制依然存在、隐性债务巨大、部分地区基金收不抵支、基金存在贬值风险、统筹层次较低、缴费率过高、经办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小统筹+大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将职业年金改为自愿参保,提高企业年金企业税收优惠比例至工资总额的8%;寻求多种方式逐步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实现职保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城乡居保省级统筹;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适时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并开征社会保险税;尽快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可能会恶化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财务状况。文章在相关参数假设的基础上通过精算模型评估发现,虽然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累计余额逐年增加,但是在2025年统筹基金将会收不抵支,收支差为-102.11亿元,这一差值还会逐年扩大,至2033年累计结余会使用完毕。针对以上状况,文章在评估了几种改善统筹基金财务状况的政策方案后发现,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合并能将收不抵支和出现赤字的年份推迟到2034年和2046年,这一方案优于其他方案。  相似文献   

14.
曾益  杨悦 《财经研究》2021,47(12):34-48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减弱,财政压力逐年加重,而《"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即从中央调剂制度转向全国统收统支制度.这一制度转变能降低养老保险财政负担吗?文章运用计量模型和精算模型分析发现:第一,在仍实施中央调剂制度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财政负担将从2021年的2586.53亿元增加至2050年的142.77万亿元,累计财政负担为1255.94万亿元;第二,如果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收统支,在中央政府不采取严格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征收行为将发生变化,养老保险征缴率会下降16.1个百分点,虽然2023年及以前财政负担比实施中央调剂制度时至少下降82.34%,但2024-2050年财政负担比实施中央调剂制度时上升12.12%--184%,累计财政负担提高21.74%;第三,若进一步提高征缴率,当征缴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累计财政负担比实施全国统收统支制度时下降1.11%.因此,在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过程中,国家应重视地方政府征收行为的变化,并尽快制定奖惩机制、提高征缴率,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出台后,各地需要测算符合这一政策的潜在夫妇数、可能导致的新增出生人数、由此带来的生育水平变化,以及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测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新政策正式实施前的准备,确保政策实施风险可控。结合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3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生育意愿抽样调查数据,提出了关于新增出生人口和新增生育水平的估计方法,以及相应的未来生育水平估计和人口预测方法。对如何构建政策实施监测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恶化.现在生育政策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会有效改善人口结构么?根据政策实施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结合人口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人口结构,发现二孩政策的实施尚不能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应积极推进生育政策,不应止步于二孩,建立鼓励机制,刺激人们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两次独生子女问卷调查所获第一手资料,对北京城市女性独生子女婚育群体进行考察。在生育意愿方面,女性调查对象的意愿生育水平呈现偏低发展走向,但二孩生育意愿出现明显上升,不过对于生育"政策二孩"的选择呈现明显的矛盾心理和不确定性;在实际婚育状况方面,初婚初育时间在后移,婚后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开始增多,孩子以双方父母照料为主。政府应积极鼓励双独夫妻生育两个孩子,发挥"政策二孩"生育对于缓解人口结构快速老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祎 《经贸实践》2016,(12):155-156
通过分析"单独二孩"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了与"全面二孩"政策相配套的鼓励生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2021,56(1):90-104
社保缴费率下调已经成为激发中小企业活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系统评估社保缴费率下降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社保缴费率政策。已有研究大多关注高社保缴费率的经济社会影响,而非缴费率下调的效应。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浙江省各地区2012年的社保缴费率下调统筹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创新性地考察了社保降费对企业社保缴费与劳动力雇佣行为的影响。本文稳健地发现:一方面,养老保险缴费率下降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社保参与率,并且提高了企业社保总缴费支出,这意味着降低社保缴费率政策实现了提高企业参保与保持社保基金平衡的双赢;另一方面,降低缴费率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力需求,并且这一效应对于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明显,这意味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的情景下,社保降费的确实现了稳就业、增信心的预期。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企业缴费与就业角度深入理解当前新一轮全国层面的社保缴费率下降政策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同时也有助于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调整。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精算估计方法,预测分析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年度支付危机会在2018-2036年之间出现,2023-2050年内源性基金累积不足值得格外关注。从长期看,如果没有外源性融资,仅靠制度本身的资金支持,统筹账户的财务可持续性难以为继。现阶段政府关注的重点应是如何扩大养老保险收入来源和完善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