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2月15日公布,将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但某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通过各种办法对利润进行调整。下面综合分析常见的几种利润调整方法。并有的放矢,提出信息使用者辨别利润真伪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原则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具体体现在第十二条至第十九条。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似文献   

3.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准则第28号文件就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规定,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以下仅对会计估计变更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由于计量、确认、记录出现的错误,我国有关会计制度中对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作了具体规定。由于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加上会计差错发生的时间不同,更正的方法可能涉及“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应缴所得税”等科目以及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等内容,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处理难度比较大,因此,此项业务会计实务中错误率较高。笔者对此业务予以初步探讨、总结,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在核算时,会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失误而产生会计差错。如果企业产生的会计差错是涉及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事项,就会对其以前年度计缴国家税收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在发现以前年度会计差错后,及时进行会计更正和税务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或具体经办人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惧怕承担税收法律责任而故意隐瞒会计差错;一些企业则只注重财务调整而忽视税务处理,结果造成“账务调整不全、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为此,笔者针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以前年度会计差错所造成的纳税影响如果企业产生属于影…  相似文献   

6.
企业按照财会制度计算的交纳所得税前的利润或亏损总额(以下简称“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计算的一个时期的利润或亏损总额(以下简称“纳税所得”)之间由于包括的内容和时间不同而产生差异,由此导致会计上和税收上对应纳所得税的计算也出现差异。因此,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要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和要求加以调整计算出纳税所得,据此计算和缴纳所得税。企业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要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要求,以税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做好纳税调整。一、税前会计利润与…  相似文献   

7.
我国企业会计一直以来都是把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在一般原则中取消,但在总则第九条中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直接明确了权责发生制的企业会计基础地位.正是有了这个会计基础,企业的期间损益才不会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会计》2005,(10):24-27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9.
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就其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二者的计算口径不同。即企业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所确认的收支口径不同。如新的《所得税条例》...  相似文献   

10.
公允价值计量的是非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认相关金额.从会计角度,计量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与2000年7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相比,主要有两点本质上的新变化:一是新准则第八、九、十、十一条增加了待执行合同变成亏损合同以后,进行预计负债的确认和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在符合条件时作为预计负债的确认;二是增加了第十二条预计负债的后续计量(“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勺。笔者对前者作一例释。  相似文献   

12.
一原有会计计量基础上,由于特定的目的和环境,有时需要对已入帐的会计要素,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调整或重估人帐。实物资本保全下,采用现行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基础。亦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同一或类似资产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进行确认,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不含折扣的金额确认。计量企业现行购买力时,原有资产的价格变化,一般作为资本保全调整,以便给企业及其债权人增加一份不受亏损影响的额外保障。资产的流入必须大于保全资本所需要的金额,才可以作为利润,也才能作为资本报酬;利润…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部长金人庆二OO六年二月十五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第三条企业会计准则包括…  相似文献   

14.
稳健性原则又称为审慎性原则或谨慎性原则,其解决的是会计对一些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时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即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也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应用稳健性原则不仅会使会计信息建立在考虑企业各种风险的基础上,避免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也可以抵消管理者由于对企业各种风险考虑不足而盲目乐观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根据稳健性原则规定而形成的会计处理具体规定和方法已在目前我国…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首次予以会计规范,表明股票期权制度正式在中国进行广泛推广。本文根据对股票期权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信息披露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探讨我国关于股票期权的新会计准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所谓递延税款 ,就是企业采用纳税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 ,由于时间性差异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 ,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转回的金额。企业核算时 ,应在“递延税款”科目进行。同时 ,设置“递延税款备查登记簿” ,记录发生时间性差异的原因、金额、预计转回期限、已转数额等。举例说明如下 :某企业机器设备原值200万元(不考虑残值) ,按税法规定使用10年 ,按会计规定使用5年 ,该企业每年实现利润30万元。第6年起 ,由于折旧期限已满不再提取折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该企业每年实现利润…  相似文献   

17.
将土地资源资产予以会计确认,其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在《农业企业资源性资产会计处理再探讨》(以下简称《再探讨》,刊于《中国农业会计》2005年第2期)一文中已予论述。在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后,如何规范其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即对其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难点在于计量,尤其是初始计量。《再探讨》一文,已分别从资源资产属性和我国现行法律框架的角度对其如何计量进行了探讨。本文拟从法学的角度,对其会计计量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企业取得的各项资产,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准确地进行计价,定期或者于每年末,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由于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产生费用的确认时间会计制度规定和税法规定存在着差异,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不相等,在计算应交所得税和确认所得税费用时需要调整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现将有关会计核算方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新《会计法》确立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会计法》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在4处提到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其中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第二十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必须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全球日渐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加速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建设,就当前执行的《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讨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制中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暴露出的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未进行资产确认、碳排放权计量方法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碳排放负债会计处理规定的缺失等问题。同时,结合国内外不同机构、学者对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研究,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提出确认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为企业资产、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结合对碳排放权进行计量、确认超额碳排放为企业负债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