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金融产品迅速进行融合,产生了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特殊风险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金融风险应对策略,以期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和本质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表现和特点.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本质,传统金融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仍然存在,而且由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等因素,互联网金融风险呈现出更高的复杂性、多样性等特征.备受关注的金融平台违法违规现象,则随着互联网专项整治的深入得到有效遏制.而基于互联网因素和信息技术的风险将是管控的重点.本文认为,加强互联网风险管理,要从政府引导和监管、企业风控建设、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保护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发展对于金融企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为金融企业的融资拓展了渠道,挑战是面临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互联网模式下金融企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互联网模式下金融企业存在的风险采取一些创新举措,从而促进金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通过讲述互联网模式下金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然后提出互联网模式下金融企业创新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由于互联网正在进行着飞速的发展,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高效以及实时性之间的冲突,使得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风险逐渐增多,因此我们只有重视互联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相关不良影响,才能够制定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予以有效防范的对策,进而让互联网金融能够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金融风险为出发点,对几类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期为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但其蕴含的互联网和金融双重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性,进而介绍了四类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最后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提出如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督的对策:一是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多层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风险,三是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在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情景下,本文从现如今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出发,并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一一描述,并与传统金融风险进行一个比较,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风险有挑战,但也需积极面对,因此笔者借鉴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一些监管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期以能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大环境进行一个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丽华  刘玲 《中国金融》2020,(24):54-55
<正>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与一般企业融资相比有很大不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征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供应链金融风险既可能是源于自身金融业务风险,如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等,还可能源于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如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制度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供应链金融不仅包含传统信贷业务风险,还隐含由于供应链金融自身特点所产生的特殊风险。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应用于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金融还会受到互联网技术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金融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云南金融风险隐患,针对不良贷款率升高,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结构不合理,居民杠杆率快速提升,理财及信托产品、企业杠杆率、地方性类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他金融风险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化解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抑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梳理排查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处置联动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云南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物,依托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和搜索引擎等先进技术,对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许多风险开始逐渐显现,爆发了很多风险事件。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已有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隐藏在其中的风险并结合层次分析方法,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测度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金融也随之迅速发展,由于互联网企业的盲目扩张和监管法规出台的滞后性,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存在巨大隐患。互联网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管中的重要措施应该被更加重视。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的分析,对互联网金融审计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金融业务量的不断提升。但基于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在立法与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失。因此产生了监管滞后、监管真空、监管重叠的现象,进而加大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如何有效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并找寻新的发展途径,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相关风险类型,并对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进而对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时期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规范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病毒传播风险问题和操作安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简单概述,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的有效性策略,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为维护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助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大众化、低成本、高效率及便捷的服务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技术具有高度依赖性,同时也继承了传统金融的市场风险,这使得互联网金融领域潜藏着高传染性的系统性风险,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健全,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因而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泛亚挤兑事件"这一典型的案例出发,对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乔玉梅 《海南金融》2014,(3):47-48,84
互联网金融是技术进步与金融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点及风险产生的根源,并针对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实际,并提出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控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过程中蕴藏风险的累积与暴露,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和主要类型,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成因,并从监管主体、目标和原则、监管思路以及具体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双创"的重要领域,"e 租宝"案例表明:互联网金融平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积累了各类风险.互联网金融创新应回归金融本质,应用市场链理论可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模块化为管理与技术的内控风险、超高利息承诺信用风险、低资产客户评估风险、监管生态风险、原始资本薄弱风险和模块间信息传递风险六个模块.互联网技术只是解决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应从金融本质视角出发结构化地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网络已经进了家家户户,与此同时,金融体系中的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金融,不仅使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任何一件事都存在利弊,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同样存在一些金融风险。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政府、社会已开始对这一新生事物越发重视。然而,互联网金融除具备传统金融行业所存在的风险,同时还存在一些独特风险。本文旨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进行梳理,同时提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重要课题。文章针对互联网海量文本数据,基于RDFS方法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研究,并构建了基于RDFS的互联网金融文本数据风险识别模型。第一步是对互联网数据源的金融文本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第二步是对文本数据进行信息抽取,并将抽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RDFS数据表示;第三步是基于RDFS数据表示对文本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预警。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猛,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风险及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系统性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我国需要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和加强国际间合作治理风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