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这五方面之间存在着正向交互效应;"产业兴旺"是五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宜居、生活宽裕"对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据此,给出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质量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对2020年福建省64个县域单元的乡村振兴质量进行测度;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障碍因素。基于评价结果,识别乡村振兴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振兴总体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空间上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从5个维度而言,生态宜居指数值最大,其次为生活富裕指数,乡风文明有待加强。(2)产业兴旺和乡风文明对乡村振兴总质量的影响较大;对乡村振兴总质量影响较大的五大障碍要素依次为:医疗服务、生产产出、资源设施、产业融合、生产条件。(3)福建省乡村振兴类型分别为弱发展型、单维主导发展型、双维驱动发展型、多维综合发展型4种。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障碍诊断结果,提出不同类型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并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从实现“人”的现代化视角探讨了农村居民消费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作为乡村振兴分项指标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均产生促进作用,但对生态宜居不存在显著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振兴均具有正向影响。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背景下,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融合对城市群空间重构产生深刻影响。通过挖掘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融合关系,基于2003—2019年中国10个城市群的多源数据,测算各城市群的双重集聚耦合度、空间多中心指数、空间网络化特征等并开展实证分析。理论分析认为,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互动融合深刻影响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进而作用于宏观层面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通过强化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促进其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发展。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双重集聚耦合对推动其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提升个体城市节点属性、推动局部城市跨域协作、促进城际交互联系等提升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网络化特性,加速形成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微观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并确定出这种影响下中心城市的门槛规模。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微观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中心城市规模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中心城市规模低于门槛值时,强调要素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中心城市规模超过门槛值以后,适度疏解并及时形成多中心化结构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3)城镇化对乡村宜居水平、文明程度、治理成效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经济促进效应、文化传承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宜居水平和生活改善效应。(4)城镇化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影响不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对乡村的促进效应主要由经济城镇化即产业的非农化实现,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显著。平原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1个省市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乡村振兴综合得分排名来看,现阶段中国各地区间乡村发展水平依次为: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2)在生活富裕方面: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在生态宜居方面:东部>西南>中部>西北>东北。在产业兴旺方面:东北>西北>中部>东部>西南。在治理有效方面:西北>东北>西南>中部>东部。在乡风文明方面: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3)各地区在不同维度方面体现出较大差异性。东部地区在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在产业兴旺方面取得较大成绩;西北地区则在社会治理和自然灾害治理方面取得长远进步。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试图解释产业集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作用及表现。在分析二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EG指数、区位商方法,测度关中城市群内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研究表明,在产业集聚作用下,关中城市群空间结构与产业集聚呈现出了相对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为该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7年,我国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及五个具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本文综合诸多学者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如何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观点,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趋势。探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中的特殊作用,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使用十大城市群164个地级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发展对群内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约束条件。结果表明:(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地区收入差距呈现显著的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目前部分城市群扁平化的空间结构抑制了地区收入差距的下降。(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城市群分工深化和市场一体化是多中心发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3)调节效应分析显示,城市群规模强化了多中心发展的收入缩减效应,而基础设施与多中心空间结构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规模、位置以及可达性三个方面对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然后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识别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其次,从功能、制度、文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最后,考察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雾霾污染的调节效应,即分析在不同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下,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明显缓解雾霾污染。(2)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多中心空间结构缓解雾霾污染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从功能、制度和文化一体化方面进行分析,结论仍然成立。这意味着加强城市群多中心体系的构建可以缓解经济活动过度集中在单一中心城市而造成的雾霾污染,推动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促进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4.
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已获得国内众多学者关注,但流通产业对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却鲜有研究。本文以中国海岸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用流通密度、流通规模和流通结构来刻画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对流通产业溢出效应与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两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1)流通密度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具有正向溢出效应。(2)在当前条件下,流通规模并未显示出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的积极促进作用,反而制约了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程度的提高。(3)流通结构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以乡村 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首先对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的内涵与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是新 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特色所在。 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出发,结合研究团队所 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山店村示范点建成案例,系统 阐述了以支撑“产业兴旺”、实现“生态宜居”、促进“乡风 文明”、推动“治理有效”、助力“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理 念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经济纵横》2023,(2):90-10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探讨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单中心模式,城市群多中心化具有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为多中心结构的收入收敛效应提供了证据支持。中介效应检验证实,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主要通过扩大劳动力流动规模及深化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起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效果。其中,频繁快速的劳动力流动发挥了相对更强的中介效应。因此,可积极发挥多中心空间发展策略的积极作用,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深化城市间功能分工,从而为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李涛  吴贞尧 《经济问题》2023,(11):97-104
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脱贫攻坚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基础、利好政策保障和内生动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以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内容作为变量,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过渡程度、相关政策的执行成效和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实现有效衔接,政策执行成果推动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其中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对生活富裕呈显著正向影响,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对生活富裕的影响相对不显著。研究通过五个变量测度人民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及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其他地区评价政策执行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经济论坛》2013,(10):33-35
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城市群空间形态演化最直接的动因,本文分别运用熵测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城市流强度对关中城市群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的整体趋势、空间要素分布均匀度程度与各主要城市对外辐射能力进行分析,得到关中城市群整体目前处于强集聚阶段,集聚效应突破行政界线,各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形成的产业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彬  李国平 《经济管理》2006,(22):78-83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由聚集经济发展为城市群的内在产业机理,认为产业关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技术扩散效应、产业转移效应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