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黄河流域1 204个中国传统村落和84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重心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景观空间关联指数等研究方法,试图揭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成因机理,为二者整体性保护与协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异质性特征,且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2)宏观和中观上,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但在微观上,二者仅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正向空间关联。(3)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空间关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二者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综合时空分布特征针对性地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既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保护各地建成遗产的基本内涵,也是修复国家文化空间基因的必要举措。选取中国342处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工业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网络属性特征和空间整合保护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工业遗产发展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6个阶段的数量与门类构成差别大。(2)工业遗产空间分布不均,具有较强的“核心—边缘”特征,揭示出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宏观区域差异。(3)工业遗产网络的社会关联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着显著的分层集聚现象,遗产集群也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和流域集聚特征。(4)工业遗产的空间整合保护应构建“井字轴、九节点、多集群”的网络化结构,并重点分级保护16个遗产集群。  相似文献   

4.
海洋文化遗产是与人类涉海活动和海洋观念相关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华海洋文化典型特征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水下海洋文化遗产、航海海事文化遗产、海疆海防文化遗产、涉海宗教及信俗文化遗产、海洋聚落遗址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7类。从沿海11省市中遴选出海洋文化遗产共518个,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各类型遗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及整体格局,并与省级行政区划、汉语方言、流域分区相关联。结果表明:各类型海洋文化遗产分布均呈显著集聚状态;行政区划下遗产资源分布相对均衡;方言区划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更具解释力;流域区划对遗产资源的整合度更高。最后针对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特征,提出了以发掘省域优势资源为基础,主题阐释框架和海洋遗产廊道相结合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至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发展兴盛,而在商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发展缓慢;湖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结构表现为四级,整体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呈现出"四团两带"的"人"字型空间结构,鄂西南及鄂东南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恩施、武汉、宜昌三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湖北省国家级非遗呈现以武汉及周边地区和宜昌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省级非遗则表现出以武汉及周边地区为中心的"单核"结构。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想象力、精神价值、文化意识、思维方式等,体现了一个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惊人的的生命力.西藏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地,有着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主要分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情况.了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价值.对拉萨市尼木县藏香在保护、开发当中的困难、前景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全省呈集聚分布形态,呈现出两主核一次核的分布规律,区域分布不均衡。从全省来看,非遗主要集中在晋中、晋南地区,晋北地区较少;从南北来看,自北向南非遗集聚程度逐渐明显;从类别来看,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和民俗为主;并且具有明显的沿河流分布的特点。地脉文脉因素是形成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经济地理》2022,42(3):160-171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相似文献   

10.
从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演进路径来看,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表现出明显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综合保护的特征,英美法系的相应法律制度则体现出明显的分散保护的特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发展进路中,早期体现为“民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路径,当代体现为主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考察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路径,对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链条保护,实现其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景",是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蕴含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载体,在连接民族感情、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种类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分析了学者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指出了今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我国品牌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的现状,在对"品牌"和"文化"关系梳理基础上,构思"用文化发展品牌,用品牌保护文化"的思维。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及当前保护策略的研究进行梳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并结合品牌资产相关理论,探讨了基于品牌资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厉春雷 《生产力研究》2012,(1):129-130,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而急的社会课题,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于指导我们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生存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两个维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寻特色化、差异化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 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三大自然区划内景区分布悬殊,东部季风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②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在流域中下游的西安、济南等沿黄城市附近形成大的凝聚中心;③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倒"入"字形结构,不同级别景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④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集聚特征明显;⑤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文章针对黄河流域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及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付爱云  邹林含 《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95+320-295,320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体育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以公法为主的。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其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因此,试从宪法的角度阐释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运河纵贯千年,价值意义极其突出,是国脉肇始,是兴都之廊。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但是高水平、高标准的发展建设诉求与部分遗产资源被侵占破坏、滨河空间文化彰显不足等现状对比鲜明。从风景园林的专业视角提出“HSES”分析模式,基于历史文脉的总结梳理,通过历史演变的空间叠合、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和沿线景点的调研分析的技术方法,在运河水系恢复、遗产保护利用、公园景点塑造、讲好运河故事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在北京大运河的景观规划层面传承历史文化,弘扬运河文明。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经济和文化价值。然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东兰铜鼓文化正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影响,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及保护主体权责不清等问题。因此,着重在知识产权方面对东兰铜鼓文化进行研究,从东兰铜鼓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出发,针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寻求相应的对策,借鉴多方优秀经验,以促进东兰铜鼓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不断扩展。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技术类遗产、现存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继纳入文化遗产的范围。文化遗产与文化财产、自然遗产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在景观视角下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景观的整体性、系统性,遗产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复合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时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统一性等特征的探索,阐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20.
遗产廊道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不仅强调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更强调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遗产剑门蜀道等重要遗产的保护.建设遗产廊道,既能保护剑门蜀道上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又能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发展高效和前瞻性的区域性生态旅游,同时又能为文化旅游增添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