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正进入城市群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带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群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和经济带的辐射与连接推动区域资源与要素在更广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以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修正空间引力模型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产业联动网络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产业联动网络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和集聚趋势;产业联动网络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效应显著为正,产业联动网络有利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产业联动网络通过改变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配置不平衡和促进区际技术溢出来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其中之一。长江经济带所涉空间极为广阔,它跨越了11个省份,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了全国的40%。可以说,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经济发展有赖于长江这条巨龙的腾飞。  相似文献   

3.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重要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主题始终贯穿其中,平衡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愈加迫切。需要明确的是,“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是长江经济带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遵循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4.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采用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线性、非线性视角考察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外开放背景下,这种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非线性特征,对外开放能有效规避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边际效率递减困境;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科学处理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的关系,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科学竞争力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创新发展的源能力。提升科学竞争力对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也有助于促进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从科学资源存量、科学资源投入、科学成果产出3个维度构建科学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加权熵权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在全国的科学竞争力排名,探究2009-2018年科学竞争力变化趋势,并通过计算赫芬达尔指数对区域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发展趋势看,2009-2018年该区域科学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了29.97%;从区域差异看,科学竞争力呈现自下游向上游的显著梯级递减趋势,上下游地区差异巨大;从科学竞争力核心指标看,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占有明显优势,但存在科学资源存量与投入占优、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应精准布局高质量创新载体、建设科学家群落、培育科学联合体、搭建省际科学协同联盟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的典型特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后,通过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转移、扩大产业开放等多种方式推动区域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产业集聚的作用路径,并结合2008~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区域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影响的差异性。分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部,但在东部并不显著。分产业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第二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中部大于西部,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西部大于中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目标,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统筹产业布局,并兼顾地区间的差异性;创新产业集聚方式,适时调整产业集聚重心,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契合高质量发展情景的环境治理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考察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绩效,并采用广义熵指数法对其区域差异加以测度与分解.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绩效呈现出由下游至上游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但该差异在样本期间呈波动下降趋势;子样本分解显示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绩效的总体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致;不同类型环境治理指数的差异程度存在异质性.为此,未来应创新和完善长江流域资源共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政府生态政绩考核机制,以此缩小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绩效的区域差异,提升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是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泰尔指数,分析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6年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显著提高,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不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因素会高估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2)研究时间段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时间演进区域间差异缩小,区域内差异扩大。(3)经济水平、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解释力较强,外商投资强度和环境规制解释力相对较弱。不同因子两两交互作用时均高于单独作用时的影响力。文章的政策启示是,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转型升级策略,要加快上中下游交流合作,着力破解化工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实施严格环境规制的同时,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优化作为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吴滨  石磊 《技术经济》2023,42(10):94-104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途径。基于绿色生产方式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涵盖绿色产业布局、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制造体系三个维度26个指标的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方式指标体系,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作为其绿色生产方式的量化指标,并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可视化分析及耦合协调度分析,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和协同效应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实现了较快提升,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沿线省(市)间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的差异逐渐扩大;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但这种空间相关性在2017—2020年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分布格局。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方式中绿色产业布局、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制造体系三个维度的协同效应逐渐增强,但是整体协同水平依旧较低、地区差异明显,协同能力仍需提升。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是引领中国创新体系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以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8年中国272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析长江经济带战略对沿江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战略显著提升了沿江城市的创新能力;作用机制方面,长江经济带战略通过改善创新环境对城市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受城市区位、城市规模、科教资源等异质性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效应存在分异特征,部分城市创新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政府干预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调节因素。因此,建议重视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平衡发展,以适度政府干预为抓手,改善创新环境,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深化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助力打造“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式进入筹划实施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运用泰尔指数法、Moore指数法和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及优化升级趋势及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基础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陈修颖  陆林 《经济地理》2004,24(3):326-329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是在互补性、通达性及介入机会等三大要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在长江经济带内,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区域发展阶段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是空间互补的前提,网络发展水平决定区域间的通达性,空间竞争与介入机会成正比。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构建GCT机构模式以实现空间管理体制创新;其次要通过优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通道,以实现空间结构要素优化。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代表区域,其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切换、经济增速换档进程密切相关。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论文从保障支撑、绿色生态、品质品牌、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6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个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呈现出从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态势;从单一维度表现看,除了江苏在六大维度上发展相对均衡,其他省份在各维度上的测度结果呈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再次验证了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均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水资源效率的时序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来源,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收敛效应。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流域内仍存在巨大差异;(2)水资源效率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3)水资源效率存在较为稳定的空间相关性,基本形成了以上海、浙江为中心的“高质量增长极”以及以上游地区为中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4)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游、中游、下游的工业绿色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均存在β收敛。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17):F0002-F0002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的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系列区域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相关工作要求,都体现了更加重视区域统筹协调,以市场为基础,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空间,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这个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策略提供一定依据。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市域作为研究尺度,从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综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表现为一定的提升态势,且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区域差异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2)全局上,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局部上表现为“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异格局,H-H型主要集聚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不断向杭绍甬空间演化,而L-L型主要集聚在川西高原区及滇西南地区。(3)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人均GDP、城市化率及二三产产值比重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市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驱动力强于单因子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  相似文献   

17.
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颁布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借助长江大保护战略颁布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长江大保护战略对长江经济带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大保护战略颁布持续促进了长江经济带重污染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与授权,但更多的只是策略性绿色创新,并非实质性绿色创新,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重污染企业均进行了策略性创新,其中,长江大保护战略对处于财政压力较大地区与政治关联等级较高的重污染企业作用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长江大保护战略通过对长江经济带重污染企业施加环境合法性压力与外界关注压力,进而促进其开展策略性绿色创新。研究结论对利用国家战略提升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全局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集聚态势减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正向溢出效应大于负向溢出效应。其中城市面积、教育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产生正向影响,且目前绿色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对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论文利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模型测度了珠江-西江经济带11市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四个层面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究了各城市在不同指标层面的发展优势和短板。研究表明:(1)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平均水平较全国低,部分城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广东4市农业绿色发展平均水平高于广西7市,其中广州、佛山在资源节约、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指标的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发展模式值得借鉴,而广西7市在环境友好指标的发展上具有相对优势;(3)经济带内两广各城市间农业绿色发展差异较大,但各有优劣,具有较大互补、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焦云霞 《技术经济》2022,41(4):107-119
本文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视角,采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并利用QAP方法探究其成因。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其空间不平衡性的主要来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传统金融基础和数字技术水平地区差距是影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它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决定因素,而城镇化则构成了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决定因素。为促进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应客观对待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性,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