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元流视角下东北城市网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交通、信息、企业的多元要素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三方面测度"流空间"背景下的东北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并对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①交通及信息流要素在东北城市间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网络联系相对紧密;多元流的城市网络结构均显示出省内联系强于跨省域联系,城市跨省域联动发展格局远未形成。②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在多元网络均处于主导性地位,区内辽中南及哈长两大城市群在网络中的发育水平较高。③多元流视角有交通信息型、交通商贸型、信息商贸型、交通信息商贸型四种核心—边缘结构类型,核心城市多分布在城市群内,对网络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而边缘城市处于从属地位,尚未进入良好的协同发展阶段。④文章认为资源禀赋、时空压缩、区域经济、政策引导等因素共同影响区域网络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袁荣  曹贤忠  曾刚 《经济地理》2022,(6):113-120+178
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是经济地理学探讨的热点议题之一。文章从知识网络角度出发,以我国的253个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出的合著论文数据,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知识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外部知识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运用重力模型和负二项回归从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国家重点实验室本身属性及其所处城市属性三个方面,探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域内和跨学科领域知识网络密度普遍较小,集中趋势并不明显,呈现出相对均衡的状况;(2)本地合作分布较为零散,合作次数基本与城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保持一致,跨区域合作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的地理特征,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3)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网络形成受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身科研实力及实验室所处城市的教育水平、互联网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地理距离、属于同一依托单位均对知识网络形成有促进作用,是否属于同一管理部门仅对属于相同学科领域内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合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屠海将  王少君 《经济师》2011,(7):219-220,222
文章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融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通过历史演变动态分析视角,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浙江台州市域城市群在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城镇内部联系等空间结构演变的特性,并综合测度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协调度,洞悉了其在发展中面临着空间集聚度不够、产业结构层次问题突出、城镇内部联系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流视角的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群元  宋玉祥 《经济地理》2011,31(11):1840-1844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本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再对城市流强度值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环长株潭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提高城市流强度和增强空间联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结合引力模型、交通运输成本模型、网络中心度模型、块模型和QAP模型,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得出:①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且武汉城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为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以武汉市和长沙市为中心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城际经济联系密集区。②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综合运输成本存在差异。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交通一体化程度最高,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低。长沙市至武汉城市圈、武汉市至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交通运输成本明显低于长沙市、武汉市至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的交通运输成本。③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对外辐射能力整体较强,而整体的吸引能力相对偏弱,即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弱,而其内部的城际经济联系则较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外辐射、吸引和中介能力整体最强,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对最弱。④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可以划分为主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经纪人板块、主受益板块四个功能板块。主溢出板块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关联网络的发动机,净受益板块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经纪人板块是主溢出板块和主受益板块之间联系的桥梁。⑤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空间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与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相结合,构建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对武汉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定量诊断.研究发现:2000--2010年,除武汉、黄石、鄂州3市具有产业结构效应外,武汉城市群其余6个城市均未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市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大部分城市还未能从群域产业重组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取足够多的效益,部分城市尚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相对于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流强度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城市对外联系的程度。本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了2002~2011年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城市流强度等级划分和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各城市功能效率和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变化基本平稳,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两项指标变化显著,且差距较大。从城市流强度结构来看,北京、天津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现出更强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未来,各城市应进一步加强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大幅提升城市流强度,增强城市群整体对外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微观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并确定出这种影响下中心城市的门槛规模。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微观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中心城市规模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中心城市规模低于门槛值时,强调要素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中心城市规模超过门槛值以后,适度疏解并及时形成多中心化结构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10.
黄河流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姗姗  王录仓  刘海洋 《经济地理》2020,40(10):202-212
文章以黄河流域68个地级市(州、盟)为研究区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流(总量、汽车、火车、飞机)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分异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各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在三种中心度下表现出明显差异,省会城市和典型旅游城市的中心性明显高于一般城市;除飞机路径网络外,其余网络中各节点城市的中心性相对一致。②旅游流网络整体呈"大松散、小聚簇"结构特征,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旅游流子网,中下游地区子网众多,上游地区的子网相对稀疏,省际接壤区几乎没有成形的子网;核心—边缘特征明显,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涓滴效应"有限。③网络结构洞水平在四种网络中差异显著,西安、郑州等核心城市表现出强大的桥梁纽带作用。④旅游流流量分配的不均衡性、流向的非对称性及其不同网络的连通性差异共同塑造了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曾菊新  罗静 《经济地理》2002,22(3):257-261
企业是地域空间结构重要的微观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网络通过对企业管理费用、交易费用和不对称信息状态的影响成为地域空间结构重组的重要力量,其空间效应有多种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空间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制度,区位和心理预期等方面实施基于企业网络的策略性行动,并综合利用市场机制,政府规划,企业网络和公众的力量进行地域空间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13.
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域地区日益城市化并进而演化为复杂的环湖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普遍趋势.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对其城市规模演变特征与规律进行深入揭示.研究表明:①环湖城市群首位城市影响较大,中间城市出现严重断层现象,中小城市数量多且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②环湖区整体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中小城市晋升为大城市速度加快,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短期内各规模城市之间转型比较困难,首位城市依然占主导地位.③城市规模分布接近Zipf的理想分布状态,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同时能较好拟合β>1时的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合理.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2021,41(2):55-61,91
城市群已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基于城市联系网络分析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为当前研究热点。文章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4个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获取公路客运的日均发车班次数据构建城市群的城市联系网络,基于城市联系强度划分出不同层级的联系子网,利用复杂网络中度和特征向量指数对比分析城市群等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均呈现出明显的重尾分布特征,基于重尾分级法可将城市联系网络及城市节点划分成不同层级。城市联系网络的层级结构和城市节点的等级结构特征形成明显的映射关系,等级较高的联系线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辐射状结构,而中等水平的联系线以地方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形成网络状结构,对城市群的发展轴线或经济密集区有一定指示作用。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等级结构较为合理,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在对应的联系子网中占据首要地位。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处于中心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且以成渝城市群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经济地理》2021,41(5):19-28
选取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06—2018年国内发明专利数据,通过甄别不断嬗变的区域创新格局,梳理错综复杂的区域创新网络,揭示"十一五"以来中国区域创新结构的演变历程。主要结论包含:(1)中国区域创新结构整体上存在两个演变趋势:一为南北分异的持续显现,二为区域创新"菱形构架"的日益稳固。(2)重点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模式迥异。南方城市群创新分布趋向均衡,各城市群内部创新能级差异逐渐缩小,合作与日俱增。北方城市群则出现极化趋势,不仅城市群内部创新分异加剧,合作减少,城市群之间合作也相对乏力。(3)中国区域创新结构兼具集聚经济与跨区域协同的双重特征,一小部分创新增长极不仅集聚着越来越多的创新活动,在区域创新网络中也扮演着越发重要的中枢角色。随后,文章从抑制南北创新分异、建立更加有效的城市群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成都与成渝城市群在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构建数字化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等方面,对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形态结构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议题,现有研究通常缺少对城市群真实形态的识别,并且仅从"单中心-多中心"维度展开分析.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和人口遥感数据集,同时引入"集中-分散"维度,对2002至2019年间我国16个城市群的形态结构特征与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群形态结构的集中水平稳步...  相似文献   

17.
马学广  唐承辉 《经济地理》2020,40(5):106-117
基于多元流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达性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市域和县域尺度揭示了山东省地域间联系特征与结构,并划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范围。研究表明:在企业流,山东半岛城市群呈现出核心边缘特征,县域尺度城市群空间范围小于城市尺度;在公路客运流,以济南为中心的高密度交通网已基本形成,各地区间联系均较为密切;在铁路客运流,高速铁路沿线地区可达性普遍较好并成为了城市群构成单元;基于多元流数据综合划定的城市群空间范围更接近其实际发育程度,并且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的实证分析为城市群空间范围划定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闫闪闪  靳诚 《经济地理》2019,39(8):231-240
以洛阳市为研究案例区,通过对网络大数据和社会调研数据的融合、挖掘,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洛阳市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所得结论如下:①洛阳市旅游流网络空间上呈现出"单核线网状"分布形态,具体表现为主城区网络最为密集,南部伏牛山旅游区、北部黛眉山旅游区网络相对稀疏,而其它各县市旅游区网络联系极其微弱的空间分布格局。②洛阳市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结构非常松散而且分布不均衡,中心化趋势明显且对核心景区依赖性较高。洛阳市旅游流网络是典型的核心—边缘型网络,但是核心景区对边缘景区的"涓滴效应"有限。③洛阳市旅游流网络"帮派"性较强,形成了内部联系紧密、外部松散的独立结构。洛阳市旅游流网络共得到24个派系,24个派系均呈现出以"龙门石窟、白马寺、丽景门"为中心的构造特征。④根据洛阳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可将洛阳市提炼为以洛阳市区为核心旅游区,北部黛眉山和南部伏牛山为次核心旅游区,其它县市为边缘旅游区的"一心两翼"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中断模拟逐渐成为认知网络结构韧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公路、铁路客运数据构建城市群客运网络,借助Python模拟和评估应对外界冲击下的城市群客运网络结构韧性变化特征,并分析影响其韧性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群客运网络结构具有一定脆弱性,总体韧性水平表现出对沪昆发展轴的依赖性,节点韧性水平呈现抗干预的差异性。②武汉、长沙、南昌等主导性节点的失效以及景德镇、抚州、吉安等脆弱性节点的出现是显著削弱网络结构韧性的关键因素。③针对主导性节点与脆弱性节点特征,从整体提升中心性、增强近域性联系、丰富跨区域连通、保障城市安全性四方面提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和塑造日益显著。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使用2013—2019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刻画区域铁路流网络,运用博弈交叠社区发现模型,从网络格局演化、交叠社区结构演化以及交叠空间演化方面对铁路流网络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COVID-19疫情可能对铁路流网络造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经历了由普铁主导到高铁主导的转变,整体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铁路流网络关联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层级特征与网络特性共存的现象,更多体现的是核心—外围的组合关系以及跨省域的网络空间关系。(2)使用基于博弈交叠社区模型进行空间交叠识别,2013年划分出4个社区,产生6个交叠城市,交叠社区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比为19%;2019年划分出6个社区,产生11个交叠城市,交叠社区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比为35%。(3)交叠空间从空间形态、区域位置以及城市功能等方面存在共性。在空间形态上,交叠空间呈团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从空间区位角度来看,交叠空间多位于省会城市周边,行政区域上多位于省间交界地带,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得交叠城市多承担区域间交流互动;从城市功能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