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帅强  邓运员 《经济地理》2014,(11):185-192
根据景观基因理论,选取15项国家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深入分析,界定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方法;通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演变特征、传承特征、民俗特征四个方面,构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挖掘指标体系,挖掘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所表达的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经济地理》2023,(2):229-237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申亚丽 《大陆桥视野》2014,(18):124-1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或民间传统,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二岸有很多独特的民俗,其中最典型的是嘉兴的端午节和慈溪的都神会.端午节有实物粽子,竞技踏白船,祭龙等;都神会有豆酥糖,行会,祭祀五帝等.保护活态的民俗活动项目等于保护为数总多的非遗项目,为后人研究杭州湾历代文化可以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主要表现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相似文献   

6.
殷剑 《大陆桥视野》2016,(24):245-24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知之甚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的专业队伍,政府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也相对落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认定难、传承难、保护难",同时学界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理论和理念上"误区".政府应当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去"经济化"的目的和色彩,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公益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结民族感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必须在不断完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其应有的价值。通过对曲阳石雕个案的分析发现,产业发展初级化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产业化与产业升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二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演进路径来看,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表现出明显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综合保护的特征,英美法系的相应法律制度则体现出明显的分散保护的特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发展进路中,早期体现为“民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路径,当代体现为主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考察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路径,对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链条保护,实现其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一项又一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被认可。面对如此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面临的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首选方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带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三个不同的侧重点展开总结,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寻找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严晓萍 《经济论坛》2022,(1):99-105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要保护蕴含人类智慧的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等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传承应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加大对传统村落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整理和宣传,破解保护传承、村民权益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借助文旅融合发展契机,推动区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蔚华萍 《时代经贸》2012,(18):159-159
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传说故事极具历史人文价值,但因其是最具群体性的民俗文艺表演形式,因此在保护传承中离不开群众基础,而其产业化的进程中也需要结合时代重新定位,需要与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3.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全省呈集聚分布形态,呈现出两主核一次核的分布规律,区域分布不均衡。从全省来看,非遗主要集中在晋中、晋南地区,晋北地区较少;从南北来看,自北向南非遗集聚程度逐渐明显;从类别来看,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和民俗为主;并且具有明显的沿河流分布的特点。地脉文脉因素是形成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屈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研究屈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有利于彰显屈原精神,保护和传承屈原文化,发展屈原文化源地的经济和文化。目前,屈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屈原文化的非物质特性造成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和民间认同不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按照“物化-活化-地方化-品牌化”的路径,对旅游空间、旅游活动、旅游商品等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对于遗产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保靖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来保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时代经贸》2011,(11):70-70
6月l0日,由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办的“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场交流会”在北京珐琅厂举行。此次活动以“依法保护、薪火相传”为主题,通过组织老字号企业交流分享“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经验体会,参观珐琅厂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景泰蓝经典作品展,来推动老字号企业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具大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梳理武威市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理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游客对非遗旅游资源的偏好,进而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实现武威市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化有效策略。期望将武威丰厚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李红坦  王敏 《时代经贸》2013,(16):82-8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结晶,高等院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文章通过对高等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高等院校对非遣保护的优势,力求为其他高校开辟一条非遗保护的路子,呼吁社会各界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19.
辛儒 《经济论坛》2009,(15):94-9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在价值,亟待保护与开发。河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这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手段,再通过旅游业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伍鹏 《时代经贸》2008,6(4):1-2
如能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将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民俗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和发展与旅游开发互动,是提升浙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