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②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技术转入空间集聚格局与技术转出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相似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四川德阳与山东东部一些地市,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市;③区域内部视角下,成都、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是内部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凸显,内部整体网络密度较外部小;④区域内部技术转移地理邻近性特点明显,技术转移以向邻近城市与城市内部转移为主,且城市内技术转移占技术转移总量的比重较大;⑤外部视角下,2010—2018年无论是黄河流域对区域外技术转移,还是区域外对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增大,济南、青岛、西安、郑州、成都向区域外技术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是外部向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多维邻近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5):1-10
以我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间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作为截面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总结其结构演化特征,并用负二项式重力模型,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创新网络快速发展,网络生长呈现择优、邻近连接态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技术合作是主要网络形式,网络结构呈现"骨干网+区域网+专业网"三网镶嵌局面。(2)网络连接主要依托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彼此紧密合作,构成整体网络的骨干网;网络生长主要围绕中心城市联络周边城市和技术关联城市,促成城市群创新网络(区域网)和专业技术创新网络(专业网)。(3)城市间技术合作受城市自身创新能力深刻影响外,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都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多维邻近性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创新网络结构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资本的框架,对团体内部网络、战略联盟网络、工业区网络3种网络类型的结构维度、认知维度与关系维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把这些维度同促进知识转移的条件联系起来,提出了促进知识在不同网络类型中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2021,41(2):129-13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网络是创新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2000—2017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合作专利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分析合作网络的特征、结构及邻近性机制得出:①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合作专利经历萌芽和探索阶段,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部分省的合作专利贡献率不足。②创新主体中心节点带动辐射能力与合作能力增强,高校是合作创新的主力军。以企业为中心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创新生态环境有待完善。③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的广度扩张,有明显的合作团体出现,但网络整体通达性弱,结构松散、不稳定。④城市间趋于向更多、更广的范围拓展合作,上海市、青岛市、天津市、广州市与其他各城市联系较强,北京市引领创新能力逐渐凸显。⑤社会邻近性对海洋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解释力最高,且两两邻近性之间对城市间合作率的交互影响呈现双因子或非线性增强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与知识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创新通过多个组织合作完成,但现有研究对于合作创新机理仍缺乏共识。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通过引入邻近性概念构建合作创新解释框架,然后基于中国1985-2015年集成电路领域的500 945条专利的全样本数据,通过QAP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知识积累邻近、知识结构邻近与创新环境邻近共同影响合作伙伴选择,且随着时间推移与产业发展,地理邻近的重要程度逐渐降低,知识结构邻近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知识积累邻近和创新环境邻近在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开始正向影响合作创新伙伴选择,表明合作创新网络内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阶层固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的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在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各行动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及其在社会网络中所处位置的变化,都将对企业的迁移行为产生影响力。围绕力的一般作用过程及其特征,从社会网络影响力的产生、传导及反馈的过程来解析社会网络机制。  相似文献   

7.
绿色技术转移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绿色专利转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呈现出多线程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愈发稳定,等级森严度降低,但两极分化特征明显;(2)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异质性显著,网络形成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入、净溢出四类板块,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阶梯式发展格局;(3)城市经济、金融水平、地理区位、环境规制四方面的联系对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科研教育支持力度、产业结构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把握整体关联网络结构、拓展绿色技术转移渠道、明晰城市网络角色地位、实施差异化政策调控、促进城际要素流动共享、赋能绿色技术扩散应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在90年代初期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技术转移与科技创新,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技术转移机制还需要发展完善。本文通过对日本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转移模式的总结,指出日本高校技术转移对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三点启示:一是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二是以现有法律政策为基础,完善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激励机制;三是着力原始创新积累,产出有生命力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9.
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引入潜在吸收能力作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绩效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概念模型中的研究假设。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维度和关系特征维度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对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在整个知识转移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在组织学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新网络为各类创新主体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知识转移等活动提供平台,是企业拓展知识边界,进而实现高效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提取影响创新网络架构多样化、技术水平、地域跨度和闭合性4个条件变量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知识转移绩效为结果变量构建概念模型,同时,收集6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识别出3类创新网络架构特征组态并揭示其核心特征。研究发现,企业可通过搭建延伸互通型、行业区域联盟型、精准互通型等创新网络架构获得高质量知识转移绩效。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企业获取高质量知识转移绩效提供差异化路径,而且可为企业高效构建复杂创新网络架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产学合作发明专利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和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了多维邻近性对我国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包括对协同创新绩效的静态影响和对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邻近与地理邻近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分别呈倒U型和正向关系;社会邻近能促进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不会显著促进协同创新绩效提升,但能够正向调节技术邻近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网络邻近对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影响呈正向关系,且正向调节技术邻近对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影响,负向调节社会邻近与地理邻近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技术转移担负着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间环节,也是我国科技与国际前沿接轨的重要路径。当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以及科技自身形态的演变,针对专利、发明等智力产品的战略投资和经营市场正在形成,并呈现出规模化、体系化和产业化趋势。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态势进一步加剧,并以此构筑贸易壁垒,对其它国家技术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我国必须针对技术转移现存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两大主体,在技术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如何?二者贡献度有何差异?以2010―2017年中国内地27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相较于高校,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更高;技术转移中心在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技术转移中心显著强化了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结论不仅丰富了不同技术转移形式的区域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同时有助于明晰不同主体技术转移效果,为政府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社会信任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社会信任网络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表现形态,是一个基于社会信任模式的多层次网络结构,并对企业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微观、中观和宏观信任网络分别处于企业内部、企业边界和企业环境之中,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企业社会信任网络的形成可归纳为过程、特征和制度三大机制,并受到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和交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信任模式转型、网络全面构建和维护,以及完善的机制和策略,是我国企业社会信任网络构建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技术转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从事技术转移活动的机构主要是企业、大学、联邦政府实验室和私营非学术机构四大行业。其中,企业是技术转移的主体和中坚力量。美国长期以来制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给技术转移奠定了稳固坚实的基础。这些法规包括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破产法、劳工法、资本市场规范法以及研究开发和技术转移政策等。大学向企业的技术转移全美共有3600多所公立和私立的高等院校和6900多所职业技校。其中有大约875所高校从事科学或工程研究活动。在这批院校中,前100所大学的研究又占了全美所有学术研究开发活动的80%,形成了基础研究的核心。1995…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转移视角提出核心企业不同治理机制对模块化网络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结合268家以模块化方式运行的样本企业调研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核心企业规则治理机制、合同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对模块化网络创新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规则治理机制的影响最为显著;显性知识转移在规则治理机制、合同治理机制与模块化网络创新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关系治理机制与模块化网络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可为核心企业更好地管理和运用模块化创新网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虽然远程交流技术快速发展,但现有研究表明专利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信息的地理邻近。以中国1992-2009年的1 331个新能源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运用Jung Wonn,Jaffe等的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专利引证的地理邻近是否会随时间递进而增大。结果表明,个人、大学、公司及其它种类发明专利引证的地理邻近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大,而政府受到的影响较小。另外,由于区域城市分属不同省份,因此并不能证明区域专利引证的地理邻近也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借鉴知识溢出、创新绩效等相关理论,构建了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提出了高校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地理邻近性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采用问卷方式,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企业吸收能力在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地理邻近性在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借鉴知识溢出、创新绩效等相关理论,构建了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提出了高校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地理邻近性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采用问卷方式,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企业吸收能力在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地理邻近性在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经济地理》2021,41(5):113-121
城市专利质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构建包含城市专利结构质量、法律质量、技术质量、运营质量的城市专利质量指标体系,基于2001—2018年全国279个城市数据,使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并评价城市专利质量。通过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区域差距指数、全局莫兰指数以及LISA散点图、条件收敛方程等工具研究中国城市专利质量时序与空间演进特征。研究表明:(1)相比专利数量,专利质量能做出更全面科学的评价。(2)从时序维度看,中国城市专利质量呈缓慢上升态势,可提升空间较大。(3)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城市专利质量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高—高、低—低、高—低、低—高集聚类型并存。同时,东高西低的特征表明空间不平衡现象凸显。(4)中国城市专利质量总体上呈现出条件收敛情形,除中部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出现俱乐部收敛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