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5—2018年陕西省10个城市的平均横截面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引力模型,探讨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耦合协调空间联系。结果表明: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契合生态经济系统演化序列,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区域整体耦合协调良好,耦合协调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区域耦合协调发展不均衡,空间分布呈"一城独大"的局势。区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较弱,西安是区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引力作用源,咸阳、渭南次之,榆林对外耦合协调空间联系最弱。加强区域空间联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环境治理机制是提高陕西省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文章理论分析了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的机理,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了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际单位的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省际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程度较低,且整体上耦合协调度较低,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的现状;(3)影响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主要有政府支持力度、创新能力水平、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因此,各地区可因地制宜,通过改善以上因素来提升本地区的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域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时空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益之间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整体处于低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良性协调耦合阶段还有较大差距;耦合协调类型以低度协调为主,中高度协调的省份数量不多,均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显示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耦合度的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而耦合协调度则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并且这种集聚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将耦合度和协调度结合起来,可以对研究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口收缩背景下缩小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实现二者协调持续发展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度分析了2010—2020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以上市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对不同人口收缩类型市域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市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水平较低,协调度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协调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呈现“人口增长型>轻度收缩型>中度收缩型>重度收缩型>严重收缩型”的发展演化特征。(2)协调度空间分异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增长型与严重收缩型、重度收缩型的组间差距较大,不同人口收缩类型市域组间差异是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成因。(3)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由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拉动、社会促进、科技支持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因子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占GDP比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城市规模测度中融入空间结构特征,构建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规模指数,进而基于EBM-DEA模型测算城市效率,通过耦合协调度和ESDA、GWR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城市规模和效率协调发展水平、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指数全国平均值在2003—2013年间呈现阶梯式增长趋势,但是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影响,东部地区保持了持续增长,2008年后中部及西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城市中心地区繁荣和外围蔓延现象更为明显;中国城市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城市发展对生产要素投入依赖,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中国城市规模与效率的协调耦合度在2003—2013年的均值为0.6067,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中等协调,二者间整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较强。而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区域间城市"规模-效率"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塌陷的结构,地区间差距在2008年的不断增大。在影响要素分析中,各城市在不同时点受到要素影响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布格局,因此需要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和方案来促进区域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变异系数法、极差变换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2003、2006、2009、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尚未达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同步稳定发展的阶段;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程度良好,以中高度耦合程度为主且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的协调程度大多数处在失调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逐步递减的分布趋势;除北京和天津外,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空间上尚未达到耦合协调的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9.
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了生态文明背景下,2007—2017年京津冀13个城市健康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京津冀健康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值随时间均以京津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递减,但健康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要优于土地集约利用。(2)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但随时间差距逐渐缩小;历年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均呈显著集聚状态,但空间差异逐渐缩小。(3)因子探测器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子,交互式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各驱动因子的交互促进能力。研究结果对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评估和揭示区域创新与创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构建了区域创新与创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与创业水平不断提升,“东部高西部低”的差异特征显著;区域创新与创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增幅较大,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而西藏、青海、宁夏等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但却具有一定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持续推进区域创新与创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挖掘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为例,对研究区2002—2012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未来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位条件、国家和地方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格局上看,重庆市县域城镇化质量协调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空间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呈现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中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差异特征;3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现阶段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两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新区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正值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至关重要。在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全国视角对高新区与所在城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来看,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耦合协调整体水平偏低;从空间分布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且高新区发展超前型地区范围逐渐扩大并呈集聚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会展业与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晔  赵林  吴殿廷 《经济地理》2020,40(3):119-128
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地市级尺度的会展业与会展教育耦合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耦合协调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会展业和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异显著;总体呈现出以城市群为基本辐射区、以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为高值突出点的点面结合格局,点面串联形成"两横三纵"的空间形态,并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四个高值区;不同协调水平型地市在空间分布形态和子系统结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②中国会展业和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全局空间自相关性较弱,但局部有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城市群中心—外围和省区中心—边界的典型集聚区,体现出一定的虹吸效应和边界效应。③地方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开放度、第三产业基础、教育资源禀赋和交通水平对各地市会展业和会展教育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地市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区域情况,合理定位,补足短板,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驱动机理,并考察分析2005—2020年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首先,理论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且二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包括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以及产业结构。其次,实证研究发现:(1)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经历了“缓慢递减—快速递减”的时序演变进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短期内出现“倒V”型演变特点。(2)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以轻度、中度协调类型为主,大部分地区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个别地区存在回落现象,空间上环鄱阳湖城市群以及环长株潭城市群部分地级市整体的耦合协调度高于武汉城市圈,并在研究期间内三大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差距呈逐渐缩小的态势。(3)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而各驱动因素同样对相邻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影响,其间接效应明显。最后,在发挥双向互动作用、打造特色发展路径以及...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耦合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通过关系判别特征发现生态林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林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3)城镇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交通便捷程度对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物流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微失调上升到勉强协调阶段,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等级的协调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呈现出东—中—西部水平依次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密度曲线不断向右移动,表明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波宽增加,波峰降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动态演进过程出现了明显的梯度差异;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集中在“H-H”集聚区和“L-L”集聚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国家高新区是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其与所在城市的互动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创新型城市乃至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运用熵值法、DEA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4年54个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所在城市经济效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并对国家高新区和母城经济效率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从时间维度看,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效率耦合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磨合提升到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增长缓慢,整体处于中度协调阶段;②从空间维度看,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实现高度协调发展,绵阳、保定等5个城市处于低度协调发展状态,哈尔滨、无锡等26个城市陷入中度协调发展区间,跃迁趋势不明显;③从影响因素看,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效益质量、创新能力以及城市经济效率对协调度的影响均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8.
哈大走廊城市规模、紧凑度与土地集约化的耦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哈大走廊城市规模—紧凑度—土地集约度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并运用GIS工具中的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及变差函数分析法,深入研究了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发现,哈大走廊城市规模—紧凑度—土地集约度的耦合协调性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上升态势,三者之间的作用强度与协同效应逐步加强。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并且自相关性不强,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中部为低值集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变异随机性增强,空间差异在不断降低,但结构化分异有增加趋势,东北—西南方向的空间差异最大,南—北向的空间差异最小。  相似文献   

19.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2007—201 2年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差异程度和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北部地区为哈尔滨-长春核心,以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南部为沈阳-大连核心,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大,金融业集聚程度较小,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程度较大,其他产业集聚程度适中;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服务型经济发展不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