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四个发展阶段,不断提升自身对交通运输需求的适配性,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下交通强国的主要特征包括提升交通运输质量、织密交通网络以及发展可持续交通。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立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足于筑牢现代化物质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于维护和平与发展。为了充分发挥交通强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需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化交通运输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完善跨境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2.
陈希琳 《经济》2023,(6):19-23
<正>马衍军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交通运输战略、规划及政策研究等。近年来,重点参与了交通强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及规划研究20余项。2021年获得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战略研究成绩突出个人”表彰。“要致富,先修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融合发展,交通运输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瓶颈制约、总体缓解、基本适应三个阶段,进入引领发展阶段;基本矛盾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交通运输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交通强国的基本内涵包括“自身强”和“强国家”两个维度,要求以人文—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秩序为基本依据,顺应信息时代人类活动时空组织模式的革新,通过应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交通的需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和战略性作用,推动形成和谐、有序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脱贫攻坚及交通强国的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现已整体脱贫,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可持续交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双碳”目标下,民族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可持续交通规划总体布局,拓宽可持续交通发展资金筹融资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化对推动行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在经济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交通强国战略视角下,文章概述了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运营特点和投融资模式中政府...  相似文献   

6.
从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治理的内涵着手,认为交通运输社会治理主要从构建交通运输信用体系、维护交通行业稳定、发挥交通社会组织作用、交通宣传与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着手,并结合交通强国战略的阶段目标,构建交通运输领域的治理体系。通过交通运输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提高交通行业社会治理能力,进而实现交通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王国军  吴安泽 《经济》2023,(10):76-7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建设贸易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时代之需,贸易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发展。我国的保险业作为国家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助力贸易强国建设的伟大使命。在新时代,保险业更需要充分发挥其核心保障功能,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承担责任,将自身变革发展与我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宏大目标深度融合,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尤其是建国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学科体系形成、稳定发展三个时期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已经形成了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在学科理论探索、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交通网络与交通流分析、交通方式评价与规划、交通运输的特殊地理问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丰富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知我国交通运输的地理概貌和发展机理、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文与环境效应,提供了应有的科学知识.我国交通地理学家总结的运输生成的"四个基本规律"、运输组织的"轴-辐"模式、交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功能与引导功能"以及城市交通的"双交通模型"与"交通导向型(TOD)空间开发模式"、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港口空间发展模式等,已经在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理学,特别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立足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走向,着眼于经济地理学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正确理解和建构中国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首先,在讨论地理学发展战略、阐释地理过程和地理格局研究重点应从模拟和预判走向调控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未来国土空间体系优化调控应成为地理学前沿命题。进而重点讨论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的5个创新方向,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将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科中人口地理学的回归和振兴;做大做强政治、社会、文化地理学;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研究;国土空间体系优化的辅助决策方法论。中国地理学战略研究、国际代表性杂志和美国战略的主题词的比较表明:我国同美国战略的提法基本一致;美国战略研究同现实中国际发展前沿不相同;我国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且与目前现实发展的国际前沿有明显的差异性,创新地理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具有现实基础和客观需求。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与人文地理学发展规律在科学内涵、建设任务、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在科学内涵上,...  相似文献   

10.
文雁兵  张梦婷  俞峰 《经济研究》2022,57(1):155-171
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助于生产要素区间自由流动、经济空间格局优化重塑和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本文通过匹配交通基础设施、地理空间矢量、工业企业数据,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视角全面考察了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主干力量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铁路、民用机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存在资源再配置效应。高速铁路对城市资源配置的提升效应约为3.10%,高速公路对城市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高达2.14%,普通铁路和民用航空作用不显著或不稳健;(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要素流动、市场准入、生产转移三种机制影响城市资源再配置效率。中国正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本研究从学理上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有助于通过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还有助于挖掘其资源再配置效应,同时发挥“有形之路”和“无形之手”的作用,助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现代化城乡交通的需要,宁河路网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必须走发展与改造、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动态平衡的道路,以提高路网覆盖范围和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建设投资效益为中心,实现公路交通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提高生产力和城镇布局调整服务,引导并支撑城乡统筹建设,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宁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希琳 《经济》2023,(6):14-18
<正>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对交通运输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阶段的重要五年。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重大意义何在?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各项工作?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为新时代旅游地理研究提供了学术指引。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结合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走向,从理论、方法和应用层面构建了旅游地理研究新框架。强调必须发挥旅游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与优势,以旅游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加强旅游空间分析、旅游地演化规律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同时,重视现代性理论、融合共生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场景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在旅游地理领域的创新应用,逐步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文章提出要强化“中国特色”的旅游地理研究,深入探究人口(需求)特征与流动性规律、旅游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文旅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旅游人地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旅游地缘格局与旅游对世界和平的促进作用与效应等科学问题,推动旅游地理学自主知识创新。旅游地理学者应成为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研究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积极担当响应国家战略的政治使命、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使命、协调“两个文明”的文化使命、推动人地和谐的生态使命、服务行业发展的经济使命、推进和平发展的国...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6,(3)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改变城乡结构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有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倡导集约等共同特征,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强化基础工作、转变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张军红 《经济》2023,(6):74-75
<正>近日,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召开会议强调,要扎实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扎实做好新阶段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各项工作。《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十大行动框架,提出了53项重点任务,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任务,推动出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公众出行需求增多,交通运输保障任务繁重,各出行平台充分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城市出行服务保障工作,促进交通运输新业态规范、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温涛  向栩 《经济学家》2024,(4):56-66
农村金融服务亟待创新以有效满足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当前,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便利性、可得性明显提升,已经具备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能力,但还需进一步突破微观机制与渠道缺陷、服务体系内部不均衡、外部融资溢价、城乡“数字鸿沟”明显、创新能力不足和统筹施策不力等薄弱环节。农村金融以创新姿态服务农业强国建设,需加快从“扶贫金融+普惠金融”到“普惠金融+产业金融”、从银行主导到“银行+市场”双重主导、从支持生态扶贫到服务乡村绿色发展、从信息孤岛到开放型信用信息平台、从传统金融扶持到金融科技赋能、从发展激励到统筹发展与安全六个方面进行路径创新,实现“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力机构”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系统和根本观点,并可简要地概括为"人本、全面、协调、持续"八个字.而交通应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率先实现小康建设进程,以确保交通运输通畅、安全、快速、舒适、便捷,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通大发展必须要确立"大交通"的发展理念和作法,就是立足于现有交通基础,并借鉴外地、外省先进经验,初步形成在进程时序上要快于全省发展水平,建立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城市地理、旅游地理、乡村地理、人口和社会地理等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为国家和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背景下,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发展总目标,围绕干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复杂问题,创新干旱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开展了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干旱区主体功能区划及城乡统筹研究、重点地区城镇化格局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疆旅游全产业链研究,发挥学科的科学支撑作用,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美丽新疆建设、为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吴敏良  李先维 《经济师》2013,(10):168-169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来构建长株潭区域科技创新机制,是保证长株潭区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保持长株潭区域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手段。文章探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孵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面向企业的技术产权信息交互和多方参与的科技中介服务等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以典型案例长株潭区域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在开展理论辨析基础上,分析城乡公路交通建设现状问题、影响因素与需求,系统构建长株潭城乡公路交通发展模式并提出路径对策。研究表明:长株潭在城乡路网布局、农村路网建设、城乡结合部交通和公路养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与不足,同时公路交通建设面临城市走廊地带加速形成、城乡一体化空间形态显现、城乡居民出行方式变化、郊区化发展等新因素影响。在此形势下,应着眼于加大对农村发展扶持力度、破除城乡分割分治、促进城乡产业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等重要目标,重点加快城乡路网一体化建设,创新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机制,并强化城乡公路交通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