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卡是促进信贷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中国统计年鉴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信用卡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更能促进居民使用信用卡,但该促进作用因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的不同存在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指数和使用深度指数均能促进居民信用卡使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刺激居民家庭消费促进了居民信用卡使用。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居民信用卡使用行为的机制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7年全国285个地级市样本数据,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JP2〗(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各地级市经济增长的差距;(2)教育水平和政府行为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强化这种促进作用;(3)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政府行为水平相对落后,提升教育水平和加大政府投入是关键,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基于2011-2017年全国285个地级市样本数据,运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JP2〗(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各地级市经济增长的差距;(2)教育水平和政府行为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强化这种促进作用;(3)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政府行为水平相对落后,提升教育水平和加大政府投入是关键,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市场化水平相结合,为深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供了新视角。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化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市场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中、小城市以及中部地区显著;进一步基于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当市场化水平跨越第一和第二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潘启娣 《新金融》2023,(2):46-55
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县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4—2019年全国县域为样本,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促进经济水平发展,且对农业经济水平影响更明显。研究进一步表明,县域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有利于县域经济水平发展,也同时促进所在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这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胡超凡  陈柳钦 《海南金融》2023,(11):54-70+87
本文基于新福利经济学的视角,通过结合使用SBM方向函数、空间面板回归以及QAP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了2013—2021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发展动力和空间不平衡性,并提出我国社会价值判断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繁荣;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的内外部投资环境和稳步增长的金融科技水平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而不当的政府干预和数字使用鸿沟则起了阻碍作用;在地区发展平衡性方面,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政府干预力度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金融开放程度、三级数字鸿沟以及市场与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则是次要因素。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理念趋近于乘法型社会福利函数,为进一步释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红利,应在充分激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动能的基础上,兼顾地区发展平衡性,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18年间全国28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创业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创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正向促进作用是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覆盖广度发展对居民创业的带动作用要明显大于其他两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创业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当数字普惠金融自身发展水平、保险覆盖、传统金融、产业结构跨越相应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创业的促进作用将随着门槛变量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而当人力资本跨越相应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创业的促进作用将随着门槛变量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8.
数字普惠金融具备了数字化、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14-2019年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及其三个一级维度对农民收入具有普惠效果;第二,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也能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但是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要大于城镇居民;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水平能够显著地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其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收敛效应。鉴此,在政策方面,未来应做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同时也应防范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发挥其应有的普惠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产业链网络节点模拟攻击模型,根据2012、2015和2017年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测度中国地级市产业链韧性指数,并利用中国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产业链韧性有明显的驱动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城市和市场化发展水平较低城市的产业链韧性促进作用更明显,且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来驱动产业链韧性提升。因此,本文认为,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化和差异化发展,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助力实现产业链韧性提升。  相似文献   

10.
徐仁刚  张心怡  梁栋 《现代金融》2023,(10):22-29+11
近年来,我国各省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趋于缓和,但在不同区域仍有不平衡性。本文基于库兹涅茨理论,利用2011-2022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江苏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收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的门槛效应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各地域而言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应当实现对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化的动态管理,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破金融排斥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我国西北地区2011—2018年3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察了城镇化水平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城镇化水平的调节效应显著,即在城镇化水平越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越明显.据此本文提出西北地区应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同时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从而更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2011—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效率.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会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在中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结构特征.随着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在依托"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对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解析中部六省所辖82个地级市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进分布特征,嵌入"经济金融共生"理论,构建共生指数,从省域层面刻画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状态。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呈现出非均衡性跨越发展态势,区域之间、年际之间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传统马尔可夫链分析显示,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保持稳定的概率至少为56.86%,同时也存在"马太效应";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生转移的概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共生状态测度表明: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处在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且逐步向正向对称共生状态收敛。为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协同机制、拓展应用空间、打造良性生态四个方面着力,提升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2011-2016年248个地级市作为样本,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市级数据,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城市创新之间的空间关系和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对本地区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溢出效应也带动了周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当超过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城市创新影响的边际收益增加,在考虑区域差异性后该门槛特征仍然存在。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创新激励效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创新环境,激发数字普惠金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梅特卡夫法则”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资源配置的视角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和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2)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传导机制;(3)数字普惠金融的正向影响对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强金融监管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得更充分。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基于2014-2020年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吉林省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7.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数字普惠金融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深入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作用机理及金融监管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其中使用深度促进作用最强,数字化程度次之,覆盖广度最弱。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科技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样本中表现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资源效应、治理效应和信息效应,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和提高企业股价信息含量来共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性检验表明,金融监管在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有效的金融监管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后果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已基本形成政府和业界“双轮强驱动的中国发展模式”,但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低,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本文利用网商银行的业务数据和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服务广度、深度与质量三大维度,建构了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测度了2017—2021年全国1 766个县(县级市、旗)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五年间我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回归常态化增长。不同区域和各省间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但差距有所缩小。总体而言,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顶层设计和法规政策,并增强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县域人口数字普惠金融素养,加强金融教育和金融健康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金融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数字普惠金融是兼具效率与公平的一条实践途径。本文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并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检验这两种效应。研究表明:(1)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作用,并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2) 分维度看,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共同富裕有正向作用,数字化水平则是负向影响,数字信息化与普惠金融的错配延缓了共同富裕进程;(3) 分地区看,存在东部效应高于中西部的差异。本文认为,除了继续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包容性和便捷性外,需加大对落后地区以及老年人群的关注,以弥合“数字鸿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基于DEA-Malmquist-Tobit模型,对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展开静态和动态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影响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较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财政支出水平、互联网普及率与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传统金融发展水平与数字普惠金融调节城乡居民福利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合理配置数字普惠金融资源、政府适当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互联网普及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