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四个发展阶段,不断提升自身对交通运输需求的适配性,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下交通强国的主要特征包括提升交通运输质量、织密交通网络以及发展可持续交通。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立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足于筑牢现代化物质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于维护和平与发展。为了充分发挥交通强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需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化交通运输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完善跨境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2.
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一直是交通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与新使命,需注重交通运输的质量效益和交通一体化的融合发展;需兼顾交通运输服务的经济高效与公平性、韧性;强调以人为本,兼顾区域交通与城乡交通协调发展。交通强国战略以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和世界前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对此,未来交通地理学学科发展需相应关注:面向新发展要求的理论和方法创新研究、基于开放视角下的跨境交通互联互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人为本的城乡交通协调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物流与供应链地理、发展与安全统筹视角下的交通韧性、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交通等研究方向,不断完善与创新学科基础理论与研究范式,为交通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依托。从中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从内在逻辑机理来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成就,突出解决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力;着力缩小发展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之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在新征程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蓄势前行。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连云港港被列为全国沿海27个主要港口之一,并正式确定为国际枢纽海港. 据悉,该纲要旨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中,纲要指出“全国主要港口合...  相似文献   

5.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脱贫攻坚及交通强国的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现已整体脱贫,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可持续交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双碳”目标下,民族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可持续交通规划总体布局,拓宽可持续交通发展资金筹融资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谢文帅 《经济学家》2023,(9):108-118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建设既包括农业生产力发展,又包括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密切相关。为高质量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应当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现代农业;重塑农业生产经营微观主体,促进小农户和农业强国建设有机衔接;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从交通运输行业社会治理的内涵着手,认为交通运输社会治理主要从构建交通运输信用体系、维护交通行业稳定、发挥交通社会组织作用、交通宣传与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着手,并结合交通强国战略的阶段目标,构建交通运输领域的治理体系。通过交通运输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提高交通行业社会治理能力,进而实现交通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要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以党的政治主张为总体指导、以意识形态为思想引领、以制度规范为工作准则、以信息基础为有力杠杆,这对有效地支撑整个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雁兵  张梦婷  俞峰 《经济研究》2022,57(1):155-171
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助于生产要素区间自由流动、经济空间格局优化重塑和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本文通过匹配交通基础设施、地理空间矢量、工业企业数据,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视角全面考察了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主干力量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铁路、民用机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存在资源再配置效应。高速铁路对城市资源配置的提升效应约为3.10%,高速公路对城市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高达2.14%,普通铁路和民用航空作用不显著或不稳健;(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要素流动、市场准入、生产转移三种机制影响城市资源再配置效率。中国正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本研究从学理上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有助于通过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还有助于挖掘其资源再配置效应,同时发挥“有形之路”和“无形之手”的作用,助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山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打造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构建更好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切实筑牢防范化解风险隐患“防火墙”,成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必须切实加强前瞻谋划,沉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必须积极抢抓战略机遇,不断增创发展领先优势;必须弘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对于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塑造发展新动能,加强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建设,高起点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助推可持续发展进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尊重经济文化多样性,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合作共享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开放思维运筹发展战略设计;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民族地区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我国扩大内需的现实逻辑、战略导向和实践重点,对于推动经济行稳致远、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在居民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已形成巨大的内需潜力和空间,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注重消费带动、更加注重供需连接、更加注重内外联动、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需要围绕生活品质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化、深度工业化、绿色低碳化、分配合理化,处理好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健全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战略体系,形成以内需为主导、消费为主体的比较均衡稳定的格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有力的需求支撑。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南。本文首先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定义、内涵及价值意蕴作了梳理,进而围绕三者的辩证关系、理论标志和实践功用进行学理性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黄增镇 《经济师》2023,(8):12-13+15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始终,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未来全球经济循环模式破旧立新,为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补齐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中的短板,要求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配套体系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不仅有利于我国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还有助于提升我国战略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6.
陈希琳 《经济》2023,(6):19-23
<正>马衍军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交通运输战略、规划及政策研究等。近年来,重点参与了交通强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及规划研究20余项。2021年获得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战略研究成绩突出个人”表彰。“要致富,先修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融合发展,交通运输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健 《经济纵横》2023,(9):14-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支撑的理论优势、发挥好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彰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显著优势和凸显市场经济效能的实践优势。应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治理体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加快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凸显共同富裕导向的市场制度新体系,完善三次分配共促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加快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共同富裕的合力,加快凝聚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共同富裕的共识,拓宽和创新公有制企业促进共同富裕的渠道和路径,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化对推动行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在经济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交通强国战略视角下,文章概述了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运营特点和投融资模式中政府...  相似文献   

19.
陈健 《经济问题》2023,(1):10-18
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数字经济发展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征程走深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方案。但是如何实践好这两大重要方案呢?推动这两大方案的互促性发展成为重要举措。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新发展格局与数字经济具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创新动力、相互促动发展空间延展的可能和相互引领的优势等互促性发展的内在机理。同时,二者的互促性发展也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经济治理创新的实践要求、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的现实需要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的实践必然。基于此,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数字经济互促的联动机制、筑牢新发展格局与数字经济互促的根基、明确新发展格局与数字经济互促的价值导向三个精准路径助力二者的互促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定位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拓展。在内涵上,经历了1.0阶段的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效率提升,2.0阶段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以及3.0阶段的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还进一步体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在路径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