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迁西县以“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为主题,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加快实现城乡等值化进程为目标,以县城扩容、中心镇扩张、中心村扩大为重点,坚持“五新一好”(新规划、新产业、新民居、新农民、新机制、好班子)标准,认真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24个新民居建设任务中,10个新建村已开工建设,其余新建村正在办理相关手续;9个旧改提升村已全部开始按照“五改”要求进行建设改造,新民居建设再掀新高潮。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生态民居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农村生态民居现状,探讨了其建设重点及路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天人合一"的生态规划体系;适应新农村居民生活,推进居民建设科学化;积极推广应用绿色资源、绿色能源,推行绿色生态建筑;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民居建设是指以政府或集体为主体,农民自愿参与的,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主要目的,进而提高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一项惠农工程。本文选取三个试点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岗上村模式、北马冢模式、吴家营模式并对三个地区的不同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提出关于新民居建设的若干建议,进而为石家庄市及其他地区的新民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农村在资源与环境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资源短缺、综合利用水平低下,环境污染不断扩展。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须走节约型的道路:一是科学规划,节约用地;二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三是大力推进节约型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此,要以农民为主体,依托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在培养新型农民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农村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协调和服务 应把农村供销社还权于民,使之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结合得更紧密 改革后,以供销社为依托,把现存的农村合作组织与其融为一体,赋予新的职能,使之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合作经济实体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6.
上高县采取三结合办法搞好扶贫规划:即一是“十一五”扶贫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风明、村容整洁”,抓好农村“三清三改”工作;二是“十一五”扶贫规划与农村经济实力相结合。我县编制扶贫规划,注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三是“十一五”扶贫规则与农民积极参与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观光休闲农业是台湾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结合农业与服务业而形成的新农业经营方式。它是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三生一体”的产业,旨在促进农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并带动农村发展。台湾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采取的策略是通过整体规划,保育生态环境,结合农村文化,妥善规划运用农业资源,并以合作经营或策略联盟方式推动。  相似文献   

8.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地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造传统农业,即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农业由产业化向企业化转变。中国农村的第一步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使农村激发出了活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第二步改革是实行农村合作制,是在推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第三步改革实行股份合作制,实现农业企业化,就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再创新,它要求农业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优化配置上再突破,带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再激发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根本性提高,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生活贫困的局面,进而影响着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打破城乡割裂的局面,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改革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在规划我国农村发展战略时,对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本文拟就此作粗浅的探讨。一、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供给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尤…  相似文献   

10.
农业园区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园区建设,使广大的农村在基础设施、农民增收、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得到了新的尝试。特别是通过园区的生产力发展,把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方法引入到农村,既让农民离开土地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中来,又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把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植入到广大农村,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有了更广泛的意义。而朝阳龙城农业园区的建设正代表了这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农业大市蚌埠也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结合自己在蚌埠市农村三年的工作实践,发现当前该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农村整体规划和房屋设计滞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少增收难、农民素质偏低、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基层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故从规划先行、争取建设资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培训新农民、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改善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柴金娥 《发展》2015,(2):52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全县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突出乡村建设规划、主导产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既要立足当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又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又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体现农村特色。已完成规划的村庄在建设中要严格落实规划,突出规划的严肃性。要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尽量保留原有基础和风格,拆旧建新,凡是能用的或者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由于农民化素质、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战略举措和新农村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改革和综合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民居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新民居建设的主观和客观备件,科学规划推进新民居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尤其是城郊,利用农村资源、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等旅游资源,通过规划和开发,为游客提供体验、观光、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因而具有第一产业的以土地为根本、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特征。以土地为根本的特征决定了发展休闲农业需要解决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山经济》2007,(5):24-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和谐,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使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2007年,古冶区将进一步立足城郊型农业特点,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推进"三化"建设是我市今后工作的战略任务和主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村镇的规划和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发展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更有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破除,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建设。  相似文献   

19.
赵萍 《理论观察》2014,(1):85-86
推进“三化”建设是我市今后工作的战略任务和主攻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村镇的规划和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发展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更有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破除,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建设。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新农村建设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突破生产发展的资源瓶颈,减少农业资源浪费,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减缓农村生态恶化趋势,走生态文明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