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利用Markowitz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结合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的具体情况,根据经济实力、币值稳定性和交易匹配三大原则,摒弃含有诸多弊端的、单纯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收益率,改为采用以商品篮子衡量的外汇储备真实收益率作为期望收益率,利用二次规划工具求出了以4种外汇储备最优资产组合的风险有效前沿,测算出我国外汇储备最优币种结构,并给出相应建议,以期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主要包括货币结构管理和资产结构管理两个方面.因此本文着重从以上两点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现实情况及曝露出来的问题,参考国外先进的外汇储备管理经验,最后融合投资学的原理探讨了外汇储备的最优币种组合及优化外汇储备资产配置问题.通过比较模型测算结果与我国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现状,给出了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储备管理者的投资组合如何对汇率变化做出反应,文章首先从各币种占外汇储备的份额中分离出单纯由数量变动引起的组合效应值,进而采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分析组合效应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储备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因时期而异:伴随着欧元诞生及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央行从实行投资组合再平衡策略(国际货币贬值造成市场增持)逐渐过渡到积极多元化策略(国际货币贬值造成市场减持);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回到再平衡投资策略。各国在不同阶段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对中国的外汇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储备管理者的投资组合如何对汇率变化做出反应,文章首先从各币种占外汇储备的份额中分离出单纯由数量变动引起的组合效应值,进而采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分析组合效应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储备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因时期而异:伴随着欧元诞生及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央行从实行投资组合再平衡策略(国际货币贬值造成市场增持)逐渐过渡到积极多元化策略(国际货币贬值造成市场减持);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回到再平衡投资策略。各国在不同阶段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对中国的外汇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该文基于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态势,剖析了高额外汇储备的社会经济风险效应,探讨后危机时代借鉴国外多层次储备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储备资产优化配置,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外汇储备经营效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大量外汇储备资产主要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外汇储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远远低于海外基金平均投资回报,未起到兼顾收益性的管理初衷,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市场中交易的可转债为样本,选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结合转股溢价、纯债溢价、纯债到期收益率等指标,评估可转债的有效性,分析有效组可转债的市场表现,并与“双低”策略选出的可转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投资于DEA方法选出的有效可转债,其收益显著高于市场整体水平,且优于“双低”策略下的投资组合。此外,历史数据的回测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我国1997~2007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集中考察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情况,认为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对外间接投资渠道单一,外汇储备收益率低;对外直接投资严重不足,用汇需求低;进口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的消费作用难以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运用我国外汇储备的思路:通过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增加国家的战略储备等方式开拓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通过增加间接投资中股票投资的比重、投资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行业等方式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  相似文献   

9.
国外外汇储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曙松 《上海经济》2006,(12):10-10
挪威和新加坡外汇储备管理虽然侧重点不同,挪威侧重于全球配置的投资组合管理,而新加坡则更侧重于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公司,但是从其本质来看,都是在明确自身持有外汇储备需求动机的基础上建立的多层次外汇储备管理。  相似文献   

10.
深圳股票市场规模效应变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婷婷  李昆 《特区经济》2004,(10):152-153
<正>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 1.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上市公司半年报中披露的报告期末(6月30日)的流通股市值,在检验期内每年进行一次递增排序,进而均等地将上市公司的股票分为小盘、中盘、大盘3个规模的投资组合。共可产生3*N个组合,N为检验期的区间。本文主要考察平均月收益率。本文采用考虑了现金红利后的平均月收益率来确定检验期内单只股票的风险调整前收益。每个组合的平均月收益率:Rp=∑WiRi,Wi为第i只股票占该组合的权重,本文采用等权组合。本文采用我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深成指的收益率作为市场收益率:市场平均月收益率Rm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作为本外币政策的连接点,外汇储备及其变动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自向量回归(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期协整关系的约束力较强。需要通过调节国际收支、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以及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新的冲销手段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政策优化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加,如何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和经营布局,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参考国外对外汇储备管理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优化我国储备资产的管理的对策建议。为了优化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首先是抑制外汇储备的不合理增长;其次是对现有的外汇储备进行币种与资产结构的渐进式调整;再次是对新增的外汇储备探索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外汇储备收益。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利用2002年6月到2011年5月的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外汇储备增加和货币冲销政策对物价水平以及社会产出水平的动态影响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具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而央行的货币冲销政策对物价水平具有显著的平抑作用,同时对社会产出也没有不利影响。最后,本文从实证结果得到几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适度的外汇储备对于保证国家金融与经济安全、维持汇率稳定以及增强我国国际信誉有着重要作用。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过多外汇储备会产生诸多问题,积累各种风险。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动态管理,尽快研究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结构管理、效率管理与政策管理,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保值与增值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勇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140-144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文章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得出我国流动性过剩与现行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下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外汇占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要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呈持续上升的势头。一国的外汇储备必须保持适度规模,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改革和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持续增长的原理及利弊,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呈持续上升的势头。一国的外汇储备必须保持适度规模,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改革和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持续增长的原理及利弊,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华 《特区经济》2010,(5):61-62
至2003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呈上升趋势,截止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2.1万亿美元的大关。次贷危机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贬值直接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产生威胁。本文首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美元贬值给中国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重点探讨应对这种危害的战略,主要从短期和长期战略角度,提出采取减持美元政府债券、人民币区域化、币种多元化等多种对策以保证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张志柏 《特区经济》2007,221(6):58-60
为了深刻理解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并找出应对策略,本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了外汇储备积累的原因和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实际利率高于外国、货币贬值、经济增长都是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短期内,实际利差、实际汇率、经济增长是影响外汇储备积累的主要因素;而在长期,开放度是影响外汇储备积累的决定性因素,这意味着国内贸易政策比经济活动对外汇储备积累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其政策含义是:缓解外汇储备剧增对经济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调整出口导向、吸引外资、结售汇等贸易政策,而非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