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背景 ,概述农民“离村”的社会经济效应 ,认为 ,“离村”现象主要是农村经济衰退的产物。农民大量“离村” ,对农村经济社会影响至巨 :精壮劳动力流失“不仅减削生产力 ,而且失去优秀人才以为农村改进之基本” ;造成耕地撂荒和“有地无粮”现象的严重化。尽管农民离村对农村社会经济不无小补 ,但总的来看 ,积极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三个代表’要求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学习“七一”讲话精神 ,关键是抓住“三个代表”思想这条红线 ,自觉地用这一重要思想统领各方面工作 ,创造性地推进新世纪改革发展的实践。本文试运用“三个代表”思想观点 ,论述一下解决中国农民问题。 一、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农民占世界总人口的 15% ,占世界农业人口的3 5%。世界上任何一个国… 相似文献
3.
告别“十五”,人们对过去五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欣慰。迎来“十一五”,如何保持良好势头、乘势前进?年初,为了应对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农业部决定进一步整合力量,着手实施“九大行动”,更好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再上台阶。可以预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十一五”的五年,“九大行动”将助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走势继续向好,并且在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某些方面还可望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非常困难的爬坡阶段,特别是上半年出现的"非典"疫情,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雪上加霜.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在浙江开这个改革与发展座谈会,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本”和“末”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一对特定范畴,“本”泛指农业,“末”泛指工商业。所谓“本”、“末”观,就是指古人对农工商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其中包括“重农轻工商”的观念。古希腊虽然没有与中国相对应的“本”、“末”概念,但却不乏对于农工商业及其关系的思考。本文即选取古希腊的几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或立法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古希腊人的“本”、“末”观进行一些粗略的考察,以期获得一个总体性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与中国先秦的情况相似,古希腊的思想家或立法者无不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工商业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对待“末”业的态度也存在着相对宽容和相对严厉两种倾向。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希文明所处的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社会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率先把沿江农业准确定位为“功能化、人性化、现代化”,突破传统农业的概念,侧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成功将农业有机地融入沿江开发浪潮,农业和农村经济腾起层层细浪。 相似文献
7.
李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7(11):31-33
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 ,地质工作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先行而且将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地质工作如何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是地质工作者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的探讨 ,特别是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对地质工作需求的角度 ,提出了国家地质工作必须与省 (区 )级地方经济建设规划相结合 ,才能使地质工作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论点。并强调了地质工作拓宽服务领域的重要性 ,指出开展国家地质调查工作 ,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方式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服务于经济建设 ,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黑龙江垦区(以下简称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起步的关键年,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当年实现生产总值916.4亿元,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5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4136元(合8592美元);“北大荒”品牌跻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42位。 相似文献
9.
“科技兴农”,涵盖农民、农业、农村“三农”全部范围,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的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竭动力。以科技培训为先导,全方位塑造新型农民加大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教育的稳定,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农民都能受到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培训组织。要加快建立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健全的培训制度,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宣传党… 相似文献
10.
陈云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论述,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习陈云经济思想,加深理解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国家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重大决策,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快速、持续、阔步前进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温知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2):61-62
"十四五"时期是庆阳红色文旅产业比较优势的重塑期、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期、加快发展的攻坚期.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庆阳红色文旅产业如何乘势而上,进一步实现红色文旅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合作共赢,是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庆阳市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与探讨制约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创新优化... 相似文献
12.
Cedric Martin Jean-Christophe Castella Hoang Lan Anh Yann Eguienta Tran Trong Hieu 《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杂志》2013,11(2):118-132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northern Vietnam, extensive husbandry of large-ruminants is limited by the lack of natural forage. Since 2000, the Mountain Agrarian System Program has been concerned with this issue and has evaluated technical alternatives aimed at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of crop-livestock systems. One alternative consists of feeding systems for largeruminants based on cropping systems with plant cover. Diffus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w system is supported by a set of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tools for use between farmers and researchers. A participatory simul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that combines a compartmental model of the village territory with five technical innovations. Farmers simulate the adoption of the innovations they choose among food-forage cropping systems in rotation or in association, and urea-treated straw. They evaluate the quantity of forage that can be grown for their herd using the chosen set of techniques. Simulations revealed farmers' constraints and objectives in adopting sustainable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hillsides while maintaining a small animal husbandry system.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each farmer provide a useful basis for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This participatory simulation method could be more widely used to facilitate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such as integrating livestock feeding systems with conservation cropp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3.
“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中西部农户桑蚕业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对2个"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县进行实地调研,并对3个具有代表性的养蚕户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蚕茧销售价格的提高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对提升桑蚕业的利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在"东桑西移"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大在这三个因素上的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二十余年间,海岛渔农村社会不论是经济、社会文化,还是人口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通过对案例地的田野调查,探讨了传统渔村发生的经济变迁、社会文化变迁和人口变迁。认为渔村发生了显著的经济变迁,主要表现为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集体所有制向股份合作制转变,渔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渔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生产作业方式的变化、村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卫生环保观念的变化等方面;渔村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变迁现象,集中体现在村民的外流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空心化问题凸出。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分析了渔村社会变迁中存在的负向效应以及在社会变迁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