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洋 《民营科技》2012,(11):229+22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越来越成为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然后论述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并指出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据此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的建设脚步在不断加快,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以此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本文以我国局部二元经济结构尚不完善的城乡为例进行分析,在城镇化水平略低的情况下列举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的整治措施,以期促进这部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关键。本文就从相关文献回顾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路径现状,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彭新宇  刘硕 《价值工程》2015,(1):154-15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在论述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阐述了职业教育如何在人力资源开发层面上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产业集群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是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指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在城镇地域空间集聚产业.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从台湾农村城市化模式看广西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官锡强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20-25,31
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以农业充分发展为基础、工业充分发展为主导,城镇化进程应与农地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发展二、三产业,构建网络经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元化;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培植龙头企业,催生一批乡镇产业集群;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工业化是一国发展的基本遵循,农村剩余劳动力亦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其天然的弱质性,如何在此背景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理论和实践都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开发为基本路径,希望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村民集中上楼.城镇化早已在广大乡村迈开了步伐。应该说城镇化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在人口聚集的村镇形成各种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对于普及基本的公共服务、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对于村民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面积的转移,形成了特殊的劳动力组成模式,并且整体管理机制和运行措施也在优化,加之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如何有效地处理城镇化项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本文结合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着重阐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实现路径,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岩松 《活力》2011,(3):43-43
“经济转型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制度因素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加强制度创新,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转型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制度因素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加强制度创新,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和职业技术教育不到位是制约其转移根本原因和因素。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富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提高劳动者收益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缓解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矛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办学满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打造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丁巨峰  张桂凤 《活力》2009,(7):27-27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杰 《价值工程》2012,31(32):307-309
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妥善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使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老人和幼儿为家庭的农村"空巢"现象,这对农村养老、子女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加快农村建设、解决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力度,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权轻舟 《价值工程》2012,31(31):321-322
随着西部中小城镇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城镇化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从城镇和农村两个系统探讨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盛宝柱 《民营科技》2014,(10):213-214
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路径,加速安徽崛起,关键是要积极推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9.
边晓晨  曹敏 《价值工程》2012,(27):303-305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与速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建国后,陕西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伴随着陕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时期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及其缺陷所在。说明今天的陕西必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市民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组织和转移梁夏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必然道路。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成了解决该问题重要方案之一。但现在我们必须首先考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