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产品显示在对外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仍以低技术产品为主,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从整体上看尚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不需对低技术产品予以特殊的扶持政策,应加大对中等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同时重点扶持高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状,然后从探讨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缺陷出发,通过阐明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演变的一般规律,分析后发国家依靠塑造动态比较优势赶超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并就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劲 《经济纵横》2013,(1):108-112
作为后起的工业发达国家,日本、韩国在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腾飞。研究发现,培育动态比较优势部门和发展潜在比较优势部门与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系密切。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加速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流动,为不断提升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的要素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培育未来比较优势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可学习日本、韩国的经验,不断创造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特别重视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从而促进潜在比较优势部门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传统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出发,认为一个国家针对产业来说的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甚至是多层次的;针对落后发展中国家,怎样转化动态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竞争优势,提出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研究汇率变动下,中国制成品各类别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的具体变动情况,从而分析工业制成品各类产品对汇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并据此提出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高技术含量制成品和低技术含量制成品在汇率变动下的发展和出口。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研究汇率变动下,中国制成品各类别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的具体变动情况,从而分析工业制成品各类产品对汇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并据此提出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高技术含量制成品和低技术含量制成品在汇率变动下的发展和出口  相似文献   

7.
组织资本的引入——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组织资本这一更为抽象的高级生产要素,可以把企业的组织问题纳入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框架内,以解释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问题。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来源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还包括组织资本这一更抽象的高级生产要素。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也要注重组织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赵春红 《经济论坛》2003,(10):17-18
不同贸易模型中的比较优势可以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即先天的比较优势不可能演进,因而缺少经济增长方面的含义;而外生比较优势,即后天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正确的决策产生,因而能推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贸易利益,每个国家都应该尽量充分地利用外生的、内生的生产和交易效率的综合比较优势,而避免贸易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当这些比较优势之间有冲突时,此国是进口某一产品还是出口这一产品取决于哪一种比较优势最强。一、我国的外生比较优势1.劳动力数量的优势。下表显示了1995年和2020年中国要素禀…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144种制成品按技术含量分类的基础上,对1999—2009年期间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变动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整体比较优势小于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2)无论是在世界市场还是在美国市场上,我国出口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出口比较优势变得更加稳定成熟,但是,这些产品主要是低技术含量制成品;(3)原本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低科技含量制成品逐渐被高科技含量制成品所取代,目前高技术含量制成品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  相似文献   

10.
现代比较优势是现代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各国应该按照自己的要素禀赋来专业化生产本国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以之交换本国稀缺资源密度型的产品,通过贸易而使双方获益。对于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质疑,强调是技术水平而不是资源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优势,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掩盖了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和技术垄断的存在,从而不能有效地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贸易剩余的分割问题。并指出现代比较优势所宣扬的国际分工格局和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恪守静态比较优势之下的分工锁定机制和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的内在机理,揭示了我国在分享全球化利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化分工的特征,得出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恶化、收入贸易条件被严重高估,导致企业效益差、收入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增加、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一系列矛盾的结论。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在正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快速变化的比较优势因素和比较优势行业的变化特征,结合不同类型行业比较优势的阶段性变化,提出了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军 《经济论坛》2005,(15):7-9
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力量有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也因此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受到更大的制约。例如反倾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成本优势和科技水平的局限性难以逾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适宜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成品,进口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原理之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发生变化。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显著提高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继续保持明显比较优势的同时 ,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中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比较优势转化这一有利因素和低技术含量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增长约束 ,动态地把握好本国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等资源禀赋优势 ,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审视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抓住经济长周期调整的机会 ,积极参与高技术含量制造业 ,通过政策导向 ,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中去 ,在“干中学”中不断提升本国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琳 《经济论坛》2004,(21):134-135
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它主要是指比较成本论与要素禀赋学说。根据该理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的不同,而且各国产品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不同,所以各国产品成本不同,由此国际贸易产生。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应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80年代美国的波特教授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即波特菱形理论。该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加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型,本文通过建立数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经济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扬 《时代经贸》2010,(4):66-67
近些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加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型,本文透过建立数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斩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经济分析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动态竞争优势的模型,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应该相互融合的路径,并利用1990年到2007年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种关系。研究得出:竞争优势的取得依赖于比较优势,从而是由资源禀赋状况内生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静态竞争优势带来的剩余将不断提高资源禀赋的结构,动态比较优势会自发地导致动态竞争优势,为此,要利用静态的比较优势所获得的剩余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渐进地高度化。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大量倒闭,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利用先前的竞争优势的剩余提高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外部的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危机仅诱使这种情况早点出现,这也给这些地方企业提供了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机遇。  相似文献   

18.
在产品价值链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生产技术、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国比较优势产品结构的不同,而比较优势产品处于低端的国家获得较少的贸易利益。为了提高对外贸易利益,以低端产品为比较优势的国家应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产品附加值水平,转变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的变动内生于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所以应通过加强边干边学、技术创新和对技术扩散的吸收促进技术进步;通过促进资本积累转变要素禀赋结构,特别应注重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对当前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进行政策支持,则能够使动态比较优势结构发生逆转,有效促进比较优势产品向高端过渡。  相似文献   

19.
中美影视文化贸易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周博 《经济论坛》2009,(12):39-40
影视文化贸易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逐渐凸显。AK2006年开始,WTO把视听贸易作为独立的统计部门。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影视文化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指出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影视产品进出口国家及类型过分集中,文化折扣现象较大,未形成规模经济等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理论上说通过较快的资本积累和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欠发达国家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然而,这样的经济收敛仅仅发生于东亚少数几个经济。我认为: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决定收敛是否会发生的重要因素。假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选择优先发展和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优先发展部门内的企业将缺乏自生能力。为了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被建立起来并生存,政府将必须扭曲利率、汇率和其他价格并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来补贴或保护这些企业。市场的作用会受到抑制,寻租行为将会盛行.结果,这个经济的发展绩效会很差,收敛也就不会发生。只有当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比较优势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时,这个经济才会有运行良好的市场,才能易于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维持高的资本积累率,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并实现收敛。根据跨国经验数据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证实,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遵循或违背比较优势原则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实现收敛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目标,改善市场的作用,鼓励企业在做产业和技术选择时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