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关于城市商圈时空演进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商圈理论对于研究商业企业,特别是研究事售商业企业销售辐射范围是一种有效的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区域经济的新发展,商圈的概惫不应只是服务于单个零售企业.而应试看成一定空间商业企业的集粜,随着集聚产生了商圈内和商圈间的相互竞争,并对商圈时间动态性和空闻动态性产生了深刺影响。商圈不但随着经济周期、季节和生命周期等时间因素发生变化,而且随着各种外部和内部空间因素发生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模扩大,会产生“聚集效应”。城市本身具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人口的高度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导致了高密度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城市要发展,规模就是实力的一种体现,一个规模不大的城市.不可能有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人口聚集和经济密集的过程。因此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从本质上看,城市经济就是空间集聚的经济。城市只所以能够发展.其经济原因就是因为城市的人口、企业和各种活动的空间聚集给城市带来特殊集聚效应。因此城市人口数量与质量成为城市发挥聚集效应的重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3.
南京都市商圈及其空间体系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商圈在地理空间结构中存在多重中心、产销及买卖行为的互动频繁和稳定并引发商业集聚的性质。据此,“南京都市商圈”应是支撑“南京都市圈”经济的商业体系的运行空间。由于长三角洲梯度发展格局,南京都市商圈在当今和未来呈现偏心圆结构,具有进一步西扩的空间。但目前存在整体结构脆弱、核心区域空间构不均衡、社区商圈体系与功能不全等问题。应对其商圈空间体系进行科学布局,形成圈内流通产业较大规模的空间集聚,成为平等竞争的市场共同体,增强圈内空间中商业服务的引力和扩张力。  相似文献   

4.
空间经济学以人口和财富分布不平衡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和空间分散的基本机理。空间经济学强调空间均衡,因为聚集经济和贸易成本之间的均衡决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如果研究大尺度范围的空间问题,一般选择存在货币外部性的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框架,如果研究城市内部的局部性空间问题,一般选择存在技术外部性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框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地铁商业的发展给城市商业企业、城市商圈以及商圈体系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层次和长久的。地铁对商业企业主要是从经营品种和业态产生影响,而对城市商圈则是从集聚和辐射两方面产生影响,商圈体系则是从整体和结构产生影响。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发展地铁商业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拥有强大的金融资本市场不仅可以助力实体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同时也是经济系统遭遇冲击时的缓冲垫,帮助企业抵御外部冲击,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最终走向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构建了金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并基于2003—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程度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本地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东、中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但西部地区由于金融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空间溢出效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7.
依据集聚经济相关理论与研究,可以模拟出城市群整体集聚效益及该城市体系中各城市的产业部门集聚弹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城市群经济学视角的均衡模型。针对中心城市过度集聚问题,应当通过配置城市群内各城市产业部门人口以实现城市群整体集聚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加快推动其工业绿色转型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抓手。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运用时空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内经济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呈倒“U”形非线性关系,当经济集聚处于合理范围内有助于促进本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当经济集聚越过临界值后则会抑制本地区工业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尚未达临界值。周边地区经济集聚对本地区工业绿色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呈倒“U”形非线性关系。长江经济带经济集聚与工业绿色转型均呈现高值与高值集聚、低值与低值集聚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能力,应在城市资源容量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提升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利用经济集聚的正外部性,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均衡经济学的不相关性”论点正在将新经济地理学的集聚问题研究推向主流经济学外围.基于要素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的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划分,可以内生化处理集聚的空间区位选择,揭示出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的相互匹配是经济活动集聚性质、特征及其空间锁定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基于门槛变量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实践的检验,其结果表明,要素流动对经济集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前提条件必然是空间性要素与非空间性要素具有较高的配置效率,否则要素流动不仅不会促进经济集聚,反而对经济集聚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空间、时间以及商圈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圈的演进过程,并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圈与近现代商圈不同的特点,最后以北宋时期的东京城为倒对中国古代城市商圈进行了深入和完整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省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竞争力体系,其中包括了纵向的省、市、县三级经济竞争力和横向的产业、行业、子行业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每个竞争力都可根据其特点建构出相应的竞争力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容和规律性,为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型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创新性的引入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城镇新增固定资产因素,作为影响城市商圈发展的自变量系统。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证实了城市基础设施、城镇新增固定资产与城市商圈发展之间呈同向关系,弹性系数分别为0.84和1.08,表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每提高1%,城市商圈发展分别增长0.84%和1.08%。城镇新增固定资产对城市商圈发展的影响,大于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商圈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提出可以通过加大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优化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措施和对策,促进城市商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呈现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增长速度剧烈波动、贸易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由产业间垂直分工向产业内水平分工转变,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区域集聚、投资产业集中等特点。未来两岸经贸合作则又呈现出由商品贸易向商品生产一体化转变,产业分工由以商品分工为主向以要素分工为主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在我国外贸出口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外贸出口遭到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浙江省温州市成为国外对我国实施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地区。温州出口企业发展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通过对技术壁垒的分析能从中挖掘出些许应对国际技术性壁垒的策略或方法,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基于郑州市中原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分析方法,对中原区第三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发展强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偏低,除个别传统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外,中原区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于郑州市各区平均发展水平。因此,应加大优势产业的扶持,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服务质量,以实现中原区第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比较成本论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对外贸易起到了指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的发展、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创新主体间的联合互动、推动集群式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处理好引进和自主开发高科技的关系,促使中国提升国际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从商贸物流利益的角度,通过对兰州市东部综合批发市场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欠发达地区无产业支撑的商贸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欠发达地区无产业支撑的商贸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两难困境,只有实现欠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商贸物流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才是破解此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克鲁格曼的贡献在于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在新贸易理论领域,克鲁格曼首次将DS模型用于贸易理论分析,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范畴来构筑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围绕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来研究,将垄断竞争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学领域,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与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韩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中日韩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它的建立十分重要.在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必要的这一前提下,从中韩政界和企业界的态度、经贸文化交流、经济互补性和建立后的贸易效应四方面论证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可行的;同时,指出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经济核心,其实质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由重庆城市群、成都都市圈、成内(遂)渝经济带、成德绵城市带以及川南城市群组成的成渝城市集群.成内渝经济带是成渝经济区得以形成的关键.成内渝经济带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高层政府的规划组织、成渝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兴建、川南城市群的发育成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