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夏巨岚 《活力》2007,(8):117-118
文章从图书馆功能的角度论述了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作者认为,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中心,应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同时,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也会促进图书馆迅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子阳 《活力》2006,(9):49-5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郑重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的主要经济工作重点之一。这充分表明“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应当说,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向往与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者,“三个代表”其中之一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建模式中,和谐社会成为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傅立叶(CharlesFourier)把他的理想社会制度叫做“和谐制度”,欧文(RobertOwen)把他在美国的共产主义实验称作“新和谐公社”,魏特林(WilhelmWeitling)写下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本文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概括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主要内容,着重考察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实践,探讨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思想和实践的实质和特征及其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是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新的主题。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细胞”组成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实现“社会细胞”内部的和谐,其中,企业和谐处于牵动全局的中心地位。企业和谐离不开科学的决策、优化的内部机制和有效的管理体系,其幕后,则需依靠和谐文化的引领。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冶金企业,建设和谐文化,当前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树立“双赢”、“共生”的文化理念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众所周知,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由此,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深刻领会党中央两次重要会议先后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与“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的理论精髓,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经济细胞-企业的参与,和谐社会对企业提出新要求。因此,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与和谐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真正达到社会与企业和谐共赢的目的。对于湖南民营企业来说,要抓住机遇,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坚持构建与社会和谐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8.
刘利晨 《活力》2012,(12):165-166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党组织如何围绕“和谐”开展工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南站在开展安全和谐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和谐”趣解。即“和”字拆开为一“禾”一“口”,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完整概念,并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指导方向方面分析了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就以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17年的光阴,他让“福建发展”遍布全国,成为明星企业;在他的信条中,企业应该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因此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他成了纳税大户;“诚实守信”是他对人生价值最好的诠释;人本理念深深铭刻在他的心中,并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这就是优秀企业家林成端。  相似文献   

11.
张妩婵 《活力》2008,(11):29-29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来的重要治国方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个行业都紧紧围绕这一精神,把“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并从理论上对之作了深入阐述.在实践中提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方针和步骤。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合力建设,是个社会性、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公共图书馆更有责任为实现这一工程服务,公共图书馆在一步步迈向人性化,注重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方便服务,  相似文献   

12.
《西部财会》2006,(11):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来龙去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和谐社会人人心向往之,问题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田磊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0):163-164,167
文章从“和谐社会”的政策目标出发,在分析“和谐社会”与法制之关系、传统文化与法制之关系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应当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法制建设之间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政治沟通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我国政治沟通的特点和主要问题:政治沟通通道存在着单向化和“暗箱”问题;公民在政治沟通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政治沟通监督机制的缺位。政治沟通在和谐社会中的新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政治沟通;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促进沟通的发展;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进政治沟通的发展;按照走中国特色文化创新之路要求推进政治沟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中,20年可能很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程里,20年曾经创造过奇迹。下一个20年,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现在,这个走向已经非常清晰。中国将要建立一个惠及全社会更多人员的“小康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将其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7.
杨冬梅 《活力》2007,(8):149-149
党的十六大从全局的高度对加快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活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杨薇 《活力》2010,(12):183-18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那么.企业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贯彻“和谐”的理念,善于吸收企业所在地的优秀文化成果,敢于营造有时代特色和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孔子的这一思想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富含深刻的哲理.“和而不同”的哲理思想以及“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活人、治物应该相结合的和谐理念.对当今人类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无不具有和谐之意,体现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可以说儒家文化就是和谐文化,而究其内涵,则主要囊括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大同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