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是自然状态,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文明的核心要求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其实质是以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承载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本文围绕“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最终在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主题,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建设生态文明三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至关重要.资源型城市作为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形式,面临着既要求生存又要求发展,既要开发资源又要保护资源,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困境.怎样从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走出一条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探讨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寻求突破发展制约、实现发展转型的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非正式制度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利用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生态非正式制度通过人类再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阶段验证了生态非正式制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构建生态非正式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论述生态文明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接着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还较多,影响生态文明;进而提出发展生态文化、提高消费质量、弘扬生态文明的具体对策:端正价值导向,树立生态文化、生态文明观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最后论述:弘扬生态文明,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路径。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质上是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之中,即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构建,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二者关系存在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表现为生态制度建设(评价制度与法律制度)、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与生态文化建设(环保理念树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我们将做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目前较为现实的选择可能是经济文明,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因为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文明更有利于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尽快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产业化,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应当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的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之一。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最重大课题。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和发展,应当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我们应当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原则、制定激励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机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工业文明的长处,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上,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实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人类世界继续下去所必须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以实现人、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科学社会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建设城市生态文明,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的高度,建设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功能多元、独具特色的新型城市,推动城市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虽然目前较为现实的选择可能是经济文明,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因为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文明更有利于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尽快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产业化,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引言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总和。[1]而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一次文明的更替都是一次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每一次的更替毫无例外都是以对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农业文明对资源的盲目开采,导致了许多古老文明的逐渐衰落,而最终让位给历史较短的现代文明社会;而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沙尘暴侵袭、长江特大洪涝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后,各国开展了生态革命,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使生产关系具备高活力、低消耗、高效率的特征.以往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刻,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性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并非是单纯的口号,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包含的内容较多,例如体制合理性、资源的可利用性、经济增长状况等.人类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后,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尤为重要。切实考虑资源的生态功能,补偿范围应予拓宽,经济补偿须与行为补偿并重,建立矿区资源移植、"占补平衡"等预防制度,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元生态补偿机制,都将是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宏观战略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和人民群众新期盼作出的战略新部署。实际上,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把握生态文明内涵,从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和生态文明智慧融入两条路径,建成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和社会和谐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同。社会和谐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学习生态系统文明智慧,探析社会问题产生的生态根源,构建稳定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在资源环境日益紧张的社会中,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因此,应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步伐,以期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中首先说明生态文明对人、社会经济、生产力、消费力的发展、对社会文明的作用;接着提出,我国多年来生态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大防治.还提出要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保护、治理生态环境;要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弘扬生态文明,以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宣告中国开始起步迈向绿色生态文明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和开放性资源的特点,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主张、宣誓层面向实践与行动转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脆弱区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对生态脆弱区人民生存和发展异常重要,其基本要求在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这种关系的协调取决于能否解决本区域的环境冲突,尽量减轻人类不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等活动对脆弱生态造成的压力。其中,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环境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政策对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属性与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能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为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提供空间。同时,人类活动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生态脆弱区(…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从野蛮到农耕文明经历了数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的兴起也经历了数千年。然而,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以特有的智慧与才能,仅用了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就建立了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但值得特别警惕的是,在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危机。面对我国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特别强调:"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