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得到了许多的发展,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带动国家总体的经济越来越快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做出改进,从根本上来确保整个社会的经济模式形成一种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面就针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展开讨论,首先对循环经济进行了概述以及循环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分析,最后提出了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主要目的在于使得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作为资源高利用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好地确保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势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同样为金融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动力。基于金融与循环经济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本文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到金融与循环经济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作为资源高利用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好地确保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势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同样为金融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动力。基于金融与循环经济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本文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到金融与循环经济的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4.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文化.本文通过结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模式以及特点,包括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完善措施.对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做一个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和满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本文选择代表性城市的发展资料,在分析总结国际上通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四个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重视政府的作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遵循四方面的基本思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指明循环经济是节约经济、生态经济,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构成,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确理解和处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于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低碳经济重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当将低碳经济纳入到循环经济的立法体系中,形成一个"大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四个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重视政府的作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遵循四方面的基本思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均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这两者均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煤炭被誉为黑色金子,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及容易开采,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矿物资源,发展煤炭经济有利于加快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建设进程。为了加快煤炭经济的发展,则应尽量确保经济管理方式与国际先进管理方式相接轨,并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该文分析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同时对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了分析,包括优化经营战略,完善内部核算管理制度及实施柔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近些年我国循环经济迅猛发展,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探讨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日益加深,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产生,对经济建设的全面管理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及对策,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循环经济实施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应用途径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应借鉴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结合具体国情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尽快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社会发展的核心,建立环境友好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本文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环境友好社会的必要性,同时就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基于通过对我国已有专业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复合型循环经济园区产业链、循环型社会发展产业链三种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现状分析,我国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还存在着系统性研究欠缺、政府主导作用不到位、有效激励不强和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部分试点的阶段,尚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是我国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圣渊 《现代商业》2013,(15):81-81
传统经济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式。因此,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循环经济进行评价的方法,并在分析我国城市循环经济面对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背景下,循环经济理念的运用不但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基本发展需求.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与探索,进而使其在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循环不经济”问题却十分突出.从微观领域看,循环经济只注重循环,不注重经济,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动力.当前不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循环起来,但不经济,结果导致企业不愿加大循环经济投资,最先进的技术难以得到推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逐渐减弱.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而政策和政府调控手段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方法.因此,应借鉴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通过政府完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激励制约机制等,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电子商务以其对商务环节的替代和优化作用,对于节能降耗将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由于对个人、企业和国家各层面都将带来经济上的明显收益,是具有市场经济典型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力量。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的生态型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以循环经济模式取代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是我国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人类生存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化选择。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观念上、法制上和体制等各方面,根据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