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3.
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我国农民的化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方向、层次以及转移的成败、转移的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转变、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口的不断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连续增长的首要原因。由于国家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优待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大等原因,使农村的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城镇。由于每单位土地所接纳的劳动时间是有限的,这就使得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连续不断的壮大。另外,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人们为保生存对生态环境形成大量破坏,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从而也导致剩余劳动力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这一过程,存在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纳减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一直被认为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力渠道,但近些年其吸收速度明显成下降趋势。本文就此问题分析了吸收能力下降的原因,最后用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方式来解决吸收劳动力的问题,同时给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城市工业化道路产业选择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牡丹江市工业化道路的产业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从而提出牡丹江市工业化道路产业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城市工业化道路产业选择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牡丹江市工业化道路的产业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从而提出牡丹江市工业化道路产业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农业是农村中最主要的产业。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在很大的范围内为零甚至是负数,即使将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也不会影响农业的产量。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上就是以隐蔽形式表现的失业人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民拥有了更广泛的流动空间,长期被隐蔽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成为我国失业者的主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把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超出农村产业实际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 相似文献
11.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西南,是一个以藏、汉、彝三种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地势北高南低,山川南北纵列,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呈明显的立体气候,境内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脆弱,198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贫困县。2006年底农业人口48769人,农村劳动力32022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617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49%;常年外出劳动力246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69%;季节性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虫草、松茸等野生植物资源的采集)每年达到12000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47%。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1984年,我国农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大增加,商品率迅速提高。这一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流出提供了经济基础。又由于城乡间、工农产业间、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拉大,在利益驱动下,长期滞留在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二战以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合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在分析广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的基础上,围绕广东“双转移”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文明生活环境为目的 ,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 ,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既包括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 ,又包括跨行业、跨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目的和主要动因就是要增加收入 ,改善生活。因此 ,以经济发展为依托 ,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城镇的有效转移 ,是新世纪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战略性选择。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不仅关系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山西省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农村人口基数大,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西省的转型发展。可见,三农问题成为了山西省急需解决的难题。而在这其中,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本文从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难点,为实现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加快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山西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对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山西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及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张培栋覃新程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长文,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该文主要观点之一就是预计中国人口从1990年到2030年将增加4.9亿,达到16亿,而中国经济现代化会出现耕地...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也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日趋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愈来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做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