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前,四川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本文阐述了四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趋明显的现状,重点剖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后果与成因,提出要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来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困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型职业农民随着社会发展应运而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对武胜县农民转型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探讨,指出武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壮大武胜县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缩小城乡差异,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通过涉农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在河南省夏邑县刘店乡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进村人户随机走访了30户农民.调查结果如下:一、调查户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有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农村,使其成为新农村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借政策东风和思维创新,立足国情,构建一个结构理、运行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新课堂模式,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深入发展。本文主要就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并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沈琼、夏林艳共同编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读本》一书于2019年1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  相似文献   

6.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山东省临沂市农业局局长杨俊波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  相似文献   

7.
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艳  孙科 《农业经济》2006,(12):26-2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资源、环境、人口、教育等多个学科。因此就人的作用而言,必须全方位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新型职业农民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科学文化素养、懂得农业专业知识的农村新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培育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保障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欠缺等问题.要通过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和保障能...  相似文献   

9.
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力量。作为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农广校在新时期的目标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技术人才,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高技能职业农民。普洱市位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广校应结合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0.
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农民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大力培养有知识、会技术、懂经营的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举.农业高职院校除了为"三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外,还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农民培训工作中去,帮助农民完成知识更新,培养更多的职业农民,主动为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加快培育上海新型职业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不提高农民素质,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的新型职业农民.破解未来"谁来种地"等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培育一支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加强农业职业培训,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最近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教工作视频会提出: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发展现代农业,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在我国已进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制定有力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3.
周宏伟  徐莉林 《山西农经》2022,(16):155-157
乡村振兴是推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人才振兴中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就业水平,发挥其优势是现阶段重点研究方向。文章以兴安盟为例,研究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梳理了兴安盟城乡人口分布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通过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4.
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2012年美国农业法草案制定中的重要议题。美国将更加明确地通过能力提升、参与农业农村发展及补贴和信贷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巩固和扩大美国农业的优势地位。我国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借鉴美国做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农村年轻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国家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应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途径、贡献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现状,针对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那么对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县,如何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为持续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赋能,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开辟地方新农民建设地方经济促发展的道路。以广州市从化区乡镇为例,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与培育的现状,总结从化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准培育策略,对助力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研发的必要性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职业农民,它与一般的农民技术培训有质的区别。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用的教材与阳光工程培训及一般的农民技术培训所用的教材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百多年来,美国都在坚持职业农民的培育,在立法、经费、教育体系、农业试验站、管理技能、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美国的农业优势地位。我国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上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建设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鼓励农村年轻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国家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应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倾斜。  相似文献   

20.
靖培建 《南方农村》2012,28(8):75-78
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观念正确,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还有许多地方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主体还有一定的距离。培养新型农民能破解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要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以及身体素质,促进培养新型农民的机制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