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新时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利用动态贫困理论分析了精确瞄准贫困人口、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机制,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动态类型的贫困农户进行动态识别,为其提供相适宜的、精细化的帮扶政策;针对当前非贫困但贫困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应完善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机制,阻止其返贫;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追踪和退出机制,及时调整帮扶政策,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同时实现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发展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按期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资产扶贫模式的观察和研究,认为资产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资产收益扶贫通过对地区致贫原因的精准瞄准实现了对贫困群体的精准帮扶。同时,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地区的整体发展。通过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实施,参与试点的贫困农户获得了稳定增收的渠道、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村社区建设得以推进,实现了贫困与非贫困群体、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扶贫政策从瞄准区域的开发式扶贫转变为瞄准农户的精准扶贫。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数据,本文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五个实证基础,认为中国剩余农村贫困的特征已经产生了重大改变,继续沿用以前的扶贫政策很难消灭剩余的贫困,精准的、系统性、多维度的帮扶政策才能有效。本文论证了中国扶贫政策的上述转变以及精准扶贫思想背后的实证基础,这些论证有助于人们对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有深入而透彻的理解,对总结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一般经验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区域性开发政策还是选择瞄准家庭的精细扶贫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4期追踪数据,运用VEP法测算了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然后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果及中介效应机制。[结果](1)近年来我国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显著降低,中西部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比东部地区高;(2)精准扶贫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户贫困脆弱性,政策效应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果愈发显著;(3)实证估计结果通过了连续型DID法与PSMDID法的稳健性检验;(4)异质性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脆弱性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对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大于对非贫困户脆弱性的影响;(5)中介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社会资本的方式降低其贫困脆弱性。[结论]在贫困状况较为严重的地区,应保持帮扶政策持续稳定,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在识别贫困户和制定扶贫政策时,需关注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农户,提升其应对外界风险冲击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发挥各种社会组织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形成多方面减贫合力。  相似文献   

5.
在后扶贫时代,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2014—2020年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构建“反事实对照”测量并比较精准扶贫时期有无帮扶项目情境下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解析了不同类别帮扶项目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发现,2014—2020年样本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快速下降。与无帮扶项目情境相比,有帮扶项目情境下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下降更快,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并未使当年样本农户贫困脆弱性出现较大波动。实证结果表明,直接增收类、提升生产性基础设施水平类、提升人力资本类和易地扶贫搬迁四类发展型项目,以及非直接增收的保障类项目均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同时,各类项目的影响也因致贫原因不同存在异质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可能增加因病或因残致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非直接增收的保障类项目对降低该类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有更好作用。提升人力资本类项目对缺技术致贫家庭有更好的效果。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后扶贫时代建立贫困“事前”预警机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精准帮扶、扶贫效果4个层面构建一套包括14个评价指标的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金寨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究影响精准扶贫绩效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精准扶贫绩效影响最大,精准帮扶、社会发展、扶贫效果对扶贫绩效的影响依次递减。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从精准帮扶机制、多元扶贫方式和贫困居民能力培训等方面就进一步提升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提高吉林省整体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吉林省贫困地区精准定位贫困对象,实现精准帮扶,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论述了吉林省开展精准扶贫的意义,分析了吉林省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吉林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户贫困陷阱理论对精准扶贫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贫困陷阱是否存在具有一定的争议。直接检验法争议较多,因此基于消费平滑假说与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CHNS),使用OLS分组回归从侧面验证农户贫困陷阱是否存在,进而回答上述争议。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贫困或者富裕的农户,都可以利用资产抵御负向收入风险。所以,农户贫困陷阱在CHNS数据集中得不到印证;(2)一次性的资金或者资产扶持仅是一种短期有效的扶贫方式,无法帮助贫困农户形成收入长期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因此本文认为,为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建议直接一次性给予贫困农户大量资金或资产,应以就业扶贫、社保精准兜底等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进而形成扶贫合力并最终帮助贫困农户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9.
精准识别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有效的精准脱贫,多维贫困视角下的精准脱贫主要包括政策维度、发展维度和主观维度。研究发现:贫困农户脱贫的未来发展能力较低;贫困农户对于脱贫的认同度较低;五保贫困户相对于一般贫困户和低保贫困户而言更易发生"错退"现象。因此精准扶贫工作在保证有效脱贫的前提下,更要保证长期脱贫,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贫困退出机制、融入社会力量关注扶贫问题等措施实现农户真正"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以来,福建省龙岩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中央发出的脱贫攻坚号令,迅速部署开展了"单位挂钩贫困村、干部挂钩贫困户"扶贫工作。做好脱贫攻坚挂钩帮扶,应在工作方法上把握好"三个要诀":要诀一:区分四种类型精细施策各地贫困农户多种多样,贫困原因纷繁复杂。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挂钩帮扶对象的家庭、居住、收入情况和致贫原因、贫困程度等详细情况,真正搞清楚贫困户的目前状况和现实困难,区分不同情况因户因人施策。  相似文献   

11.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战略工程之一,取得了重要成效。但由于基层政策执行偏差,部分地区有扶贫搬迁农户陷入"安置依赖"、"救济陷阱",或出现"搬而难富"问题。基于对易地搬迁地区村户的随机调查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发现相对贫困程度、贫困异质性及家庭特征影响到村户搬迁意愿、搬迁脱贫内生动力及其成效,制约搬迁的扶贫精准性与有效性。搬迁对外出务工村户的生计影响有限,对本地生产的贫困村户有帮扶效应。获得补贴不等于持久脱贫,单一的安置补贴降低了扶贫精准度并容易滋生救济依赖。因此,要改变"包揽"、"一刀切"、"唯补贴"的帮扶方式,扭转"安置结果至上"的政绩导向,设定补贴"弹性区间",规避"救济陷阱"。搬迁政策重心要由"搬迁"转向"脱贫",注重生产经营条件与就业机会创造,推动搬迁农户转型为有发展能力的职业农民或新市民。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区具有特殊的贫困表现形式和致贫机理,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区域贫困整体性与扶贫资源向贫困户集中、贫困主体发展能力有限与扶贫合作机制缺失、致贫原因交互性与外部帮扶资源单一化大幅增长、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脱贫路径现代化等一系列矛盾。凉山州喜德县立足彝区独特的经济社会基础,创新精准扶贫实施路径,为破解彝区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3.
2015年电商扶贫已列入我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电商扶贫是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为贫困农户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帮助贫困农户销售农产品,以电商促市场、以市场带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新型扶贫工作方式,电商扶贫无论理论还是实践的探索都亟待跟进。笔者分析了电子商务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机理,对贵州农村电商扶贫推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贵州为例提出了推动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如何有效落实,贫困农户如何自助脱贫是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自精准扶贫理念提出以来,便受到社会工作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秉承的助人自助核心价值理念与精准扶贫理念是相契合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助于发挥其专业优势,运用个案、小组和社会工作方法提升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帮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深入剖析该区域少数民族农户致贫因素,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环境特征等3个方面对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户主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中熟练说国语人口所占比重、兼业情况、是否参与农业合作组织、家庭成员是否残疾或重大疾病、人均耕地面积、是否通公共交通车均对贫困产生了重要影响,与预期一致;户主年龄、农户家庭中劳动力所占比重、未成年人口所占比重、离县城的距离、有无自然灾害对贫困的影响均没有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期假设不符,主要是"一户一策"的精准脱贫政策及惠农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未来应从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现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两个方面提高片区的脱贫成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我国传统扶贫方式针对性不强、指向不准、扶贫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2013年以来,党和政府采取精准扶贫的方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帮扶。生态农业就是精准扶贫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目前缺乏对此类政策执行现状了解及困境的分析。本文以广东省内主要苏区贫困县为例,分析了生态农业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生活,并显著提升了他们脱离贫困的信心;同时政策实施方式民主公开,也能使群众广泛参与,改善乡村基层治理质量。调查显示生态扶贫政策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政策实施尚存在一定问题,包括:政策设计不合理、政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应进一步注重政策的时效性,同时也应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合理构建社会组织,为政策更好实施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市六合区近年来围绕帮扶攻坚目标,扎实做好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街镇帮促工作,全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一、夯实基础、明确路径,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导向精准做好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完成了低收入农户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9507户、19185人,分别占全区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6%和3.8%,其中低保户7138户、11922人,一般贫困  相似文献   

18.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这使其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农户无股权,使合作社与普通农户之间难以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国家财政扶贫资源与合作社进行对接,再吸纳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推动建立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合作金融扶贫与农业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贫困农户在合作社中的股权份额,改善合作社的产权构成,使贫困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合作组织并逐步提升合作自治能力,推动合作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走上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贫困农村在生态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资源禀赋条件,但如何切实帮扶贫困群众借助农产品电商渠道精准、长效脱贫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了电商精准扶贫的定义、内涵、特征及作用范围;其次,结合贵州地方实践,分析了电商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即增收扶贫、节支扶贫、提能扶贫,并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第三方组织参与型、贫困户主动参与型的电商精准扶贫模式;最后,围绕扶贫工作机制、电商人才、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贵州省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贫困治理在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资源配置的社会化程度、精准帮扶的对应性以及扶贫信息的对称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如此现实状况,坚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贫困治理资源区域性流通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等基本理念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得以生成。新兴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以互联网思维提升精准扶贫服务水平以及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助推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